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 编辑:hlh
去年以来,由于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经济运行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一、2012年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整体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采取超常规举措狠抓落实,全力以赴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全年经济增长低位开局,从第一季度开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势逐步趋好,至9月GDP累计增速首次超过全省。全市GDP一季度增长5.4%,低于全省1.8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长7.2%,增速与全省差距收窄至0.1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增长8.0%,快于全省0.1个百分点,开始反超全省;全年我市GDP增长9.5%,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增速。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415.0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1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728.78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604.05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8∶50.9∶43.3调整为5.8∶51.5∶42.7。
(二)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我市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以实施四大产业计划为着力点,加快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现代产业继续推进。全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5.11亿元,增长10.6%。民营工业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471.6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69.7%,增长18.6%,比规上工业增速快3.8个百分点。支柱产业仍是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八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539.7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73%,增长17.5%,比全市规上工业增速快2.7个百分点。其中,工艺玩具和纺织服装增势突出,分别比上年增长39.3%和18.2%。总部企业、上市公司、名牌及商标企业呈现较好增长势头。我市首批认定的39家总部企业中,规上工业企业共29家,全年实现产值284.5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13.5%,同比增长10.7%;我市共20家工业上市公司,创造产值222.3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10.5%,增长14%;188家名牌及商标企业,实现产值482.2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22.9%,增长13.7%;我市产值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共16家,实现产值479.38亿元,增长8.3%,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共524家,实现产值1516.24亿元,增长20.2%。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努力形成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5.88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37.4%,增速达到9%,比服务业增速高1.7个百分点,是推动服务业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11.92亿元,比上年增长39.7 %,增速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第2。民间投资成为全市投资增长第一拉动力,全年共完成455.13亿元,占全市74.4%,增长45.6%。围绕推进汕潮揭同城化,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不断加快,全年分别实现147.75亿元、225.93亿元,分别增长36.5%、28.4%,投资额合计占全市61%。物流业、文化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三个领域投资表现尤为突出,分别增长195.1%、67.3%和58.2%,为未来全市产业的转型升级打下了较好基础。
(四)内源型经济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支撑。内源型经济成为拉动2012年汕头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流通消费市场保持高增长态势,进出口增幅受外需持续低迷影响增长乏力。内资工业成为了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力。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635.04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77.5%,增长17.9%,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1%,增速比外资工业企业高出12.8个百分点;工业产品内销相对较旺,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7.1%,高于同期出口交货值增速9.5个百分点,内销需求的增加成为保证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民营企业成为出口主力军,私营企业出口全年实现33.62亿美元,增长6.4%,比全市出口总额增速高出2.9个百分点。
(五)民生建设扎实推进。2012年汕头财政运行平稳、有力保障了民生支出。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6.3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3.28亿元,分别增长12.6%和10.0%。财政用于民生增长较快,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三方面的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1%。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速。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年达到20023.54元,比上年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032元,增长14.4%。现代效益农业发展加快,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全市78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达到36亿元。
二、经济发展中的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在各种不利条件下,2012年我市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总体形势仍较低迷,外源型经济发展受阻影响全市经济增长。受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影响,外源型经济不景气,对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影响。201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88亿美元,同比增长0.2%。其中,出口61.60亿美元,增长3.5%;进口26.40亿美元,下降6.9%。进出口增幅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下滑,在粤东五市中排在末位;从全国、全省情况看,我市出口增幅明显低于全国的7.9%及全省的7.9%,出口企业经营承受着较大压力。外商投资情况一直不理想,各月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均呈负增长,全年呈逐月扩大趋势,1-11月累计下降77.8%,这种现象在近些年来极少出现过。全市工业用电增长3.1%,同比回落了6.9个百分点,客观上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景气。随着原材料价格和管理成本持续走高,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亏损企业增多,企业亏损面扩大。1-11月,全市工业企业亏损面达7.7%,亏损面同比扩大4.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7419万元,同比增长48.1%,其中小微企业亏损较为普遍。企业盈利水平有所下降,影响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热情。金融机构(含外资银行)存款余额得不到充分利用,2012年末全市存贷差额1473.41亿元,同比增加212.58亿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没能得到缓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扩大再生产。
(二)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工业,工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近年来,我市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支撑,2012年各季度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超过60%,全年贡献率更达到62.2%。总体上看,全市工业仍然以传统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也有待优化升级。传统八大支柱产业中,除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和工艺玩具表现突出外,其它行业的增速相对较慢,电子信息、食品医药、音像材料和机械装备等的增幅只有个位数。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完成增加值均仅有数十亿元,增速也均仅有10个百分点左右,规模偏小,增速偏慢,尚未占据主导地位,距离引领全市工业发展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上市公司、名牌及商标企业、总部经济企业虽然单位数不少,但产值增速仅分别为14%、13.7%和10.7%;上10亿元企业仅有16家,产值增速仅为8.3%,增速均低于规上工业,而且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都相对较小,全市缺少工业龙头企业。
(三)服务业增长缓慢的状况没有明显改观,未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应有贡献。去年以来,全市服务业增速一直在低位徘徊,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相对较弱,既拖慢了经济回升步伐,也影响了经济结构调整,未能发挥支撑经济的应有作用,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很不相称。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552.28亿元,增长13.6%,占GDP43.3%,增速高于全省2.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低于全省2个百分点;总量在全省排名第11位,增速和占比排名均为第5位。2012年前三季,我市服务业仅增长5.9%,占GDP 42.9%。总量在全省排名第11位,位次不变,但增速和占GDP比重分别低于全省3个和2.5个百分点,在全省排位分别比2011年下降10位和2位。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长7.2%,占GDP42.6%,分别比2011年低6.4和0.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为32.3%。在核算服务业的22个指标中,2012年前三季仅有4个指标增速排名进入全省前五位,超过一半指标增速排名在10位以外,且有三个指标排名倒数第三位;2012年增速与前三季度相比,有4个指标增速出现回落(水路运输总周转量、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银行及其他金融业营业税和电信企业的电信业务总量),除了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提高23.4个百分点外,其他指标提高幅度不大。
(四)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项目投资偏少。去年我市投资虽然实现快速增长,但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现代服务业投资225.93亿元,增长28.4%,增速慢于全市投资11.3个百分点;完成房地产投资83.35亿元,增长13.4%,增速落后全市26.3个百分点。投资总量虽然增长快,但人均投资仍然不足,人均投资仅为1.13万元,明显低于全省水平。在全市整体投资和重点项目投资中,仍以基础设施为主,产业项目不多,即将投产或投产产生效益的产业项目明显偏少,对新一年进一步提高产能、优化结构将有所影响。
三、对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几点建议
新的一年里,虽然面临着许多积极因素,但从国内外发展环境看,经济增长仍然存在着不少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经济总体形势仍然比较困难。因而,建议今年目标应与2012年的增长基本持平。
(一)狠抓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推动计划落实的工作机制更加强有力。全市目标计划是由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完成的,必须狠抓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进一步强化经济工作的组织性、计划性、协调性。一是强化经济目标责任管理。坚持以目标倒逼进度,进一步强化对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约束,督促各方努力完成目标任务,促进各区县、各行业均衡发展;二是全年要持续用力。各地各部门要坚持统揽全局、统筹兼顾,从第一季度起就必须开始抓紧,狠抓各项措施落实,避免继续出现前松后紧。
(二)进一步加强经济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全力抓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认真做好普查宣传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引导广大普查对象依法配合普查,教育广大普查人员依法开展普查,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着力抓好普查对象的清查和登记工作,力争摸准摸清普查对象的数量和基本情况,客观如实反映全市经济总量。狠抓服务业发展上新台阶。继续完善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切实加强服务业统计,特别是在核算服务业增加值各项基础指标统计上,要做到一把手亲自过问,加强沟通联络,密切关注动态,确保各项基础指标增速有较大幅度提升。扶持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当前我市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仍然碰到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协调资源分配,确保公平合理,切实从融资、土地、技术、人才、用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推进“四大产业计划”,完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训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继续加快投资增长,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在继续加大力度促进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应以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为重点,促进投资平稳健康发展。加快产业项目投资,抓紧谋划一批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改变产业项目不足、造血功能弱化的状况。充分发挥民资民力优势,贯彻落实好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继续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的重要作用。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继续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奖励机制,以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促进转型发展为主导方向,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四)不断挖掘增长潜力,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一是要着力巩固现有“三上”企业规模,特别是对可能跌入“三下”的企业,更应特别关注,加强跟踪,区分情况,采取措施,努力保住企业总量。二是要强化“三上”企业培育,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切实落实培育责任,让尽量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三上”库,成为新一年的增长点。三是要加大对总部经济、上市公司和外贸企业,以及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这些重点对象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来源:汕头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