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案例分析

2012年梅州市经济运行简况

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 编辑:hlh

    2012年全市各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的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全力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投资、消费、出口均呈现平稳增长,农业稳步发展,工业增长较快,财力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虽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但我市GDP、规上工业增加值、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超过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12年,我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经济增速同比有所回落,全年GDP增速呈现逐季回升,增速高于全国(7.8%)、全省(8.2%)平均水平,经济运行中仍不乏亮点。主要表现在“五平稳、五较快、一回落”。
    一是经济平稳增长,增速逐季回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据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为745.98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由第一季度的9.1%,到前二季度的9.2%,再到前三季度的9.8%,最后上升到全年的10.7%,全年GDP增速呈现逐季回升态势,增速分别比全国( 7.8%)、全省(8.2%)高2.9和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09亿元,同比增长5.9%,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71.26亿元,同比增长13.8%,拉动GDP增长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27.30亿元,同比增长14.7%,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15.63亿元,同比增长9.8%,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增幅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14亿元,同比增长16.4%。增幅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5%)0.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20.6%)4.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完成200.92亿元,同比增长14.9%;农村投资完成29.22亿元,同比增长28.6%。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完成74.16亿元,同比增长 22.8%,占总投资的32.2%,低于全省工业投资占投资的比重(33.7%)1.5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完成28.09亿元,同比增长9.4%,占工业投资的37.9%。  
  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201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4.05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同比放缓55.0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47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3%,竣工面积147.1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4.1%。全市房地产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为149.07万平方米和61.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0%和39.7%。
  三是社会消费平稳增长,增幅同比回落较大,住宿和餐饮业快于批发和零售业。
  2012年全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3.50亿元,同比增长11.8%,同比回落5.0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市场282.95亿元,同比增长12.0%;乡村市场120.55亿元,同比增长11.3%。批发、零售贸易业372.36亿元,同比增长11.5%;住宿和餐饮业31.14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快于批发和零售业4.1个百分点。
  四是贸易出口平稳增长,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12年全市贸易出口总额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全市全年贸易出口总额实现12.70亿美元,同比增长16.0%,增幅比全国(7.9%)和全省(7.9%)均高8.1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服装出口额分别为5.66、0.9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9%、44.6%,成为贸易出口的亮点。
  五是金融运行态势平稳,存款余额突破千亿,贷款增幅高于存款,贷存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63.83亿元,比年初增长12.4%,存款余额突破千亿。其中:城乡居民储蓄本外币存款余额763.91亿元,比年初增长14.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54.04亿元,比年初增长16.4%,贷款增幅高于存款4.0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110.49亿元,比年初增长26.3%;中长期贷款339.47亿元,比年初增长12.7%。我市贷存比为0.427:1,低于全省贷存比(0.638:1)21.1个百分点。
  六是农业增长较快,连续5年增产。
  2012年,我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25.91万吨,比上年增加2.60万吨,增长2.1%,连续5年增产。预计全年猪肉产量19.30万吨,比上年增长4.6%;生猪存栏173.66万头,比上年末增长3.5%;生猪出栏259.19万头,比上年末增长4.3%。预计全年禽蛋产量2.77万吨,比上年增长1.3%。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9.09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4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较快,增速分别比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高0.7、0.7、0.9和2.7个百分点,从而拉动第一产业(农业)较快增长。
  七是工业增长较快,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1.94亿元,同比增长14.9%,虽然增速同比放缓1.9个百分点,但增速由第一季度的12.5%,到前二季度的12.5%,再到前三季度的12.8%,最后上升到全年的14.9%,全年增幅呈现逐季走高态势,增幅分别比全国( 10.0%)、全省(8.4%)平均水平高4.9和6.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同比增长10.8%,重工业同比增长17.0%,大中型工业同比增长8.3%,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
  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31.64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卷烟、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和矿业加工分别增长4.9%、7.1%、  11.5%、12.2%、35.9%和40.2%。机电制造和矿业加工增长较快,成为规模以上工业的主要增长点。
  从分县(市、区)看,除市直外,八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增幅超过20%的有平远县和大埔县,增速分别为28.4%和26.0%。受生产配额计划调控因素影响,占市直工业增加值比重较大的、效益较好的卷烟工业仅增长4.9%,导致市直工业增加值增长4.9%,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0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1-11月份,全市共34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利税总额78.27亿元,同比增长1.3%;工业利润总额24.63亿元,同比增长4.2%;亏损企业亏损额3.31亿元,同比减少51.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06.4%,比全省平均水平(196.3%)高10.1个百分点。
  八是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增速同比有所提高。
  由于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外商投资意愿增强,出资履约率较高,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较快。2012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19万美元,同比增长16.5%,增速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
  九是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27亿元,同比增长20.0%,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0%)7.0个百分点。从分地区看,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有平远、梅江区和五华,同比分别增长46.6%、20.4%和20.1%。全市地方财政支出175.46亿元,同比增长18.4%。
十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
  据抽样调查统计,2012年,市区居民可支配收入18699元,同比增长11.6%(未扣除物价因素),其中工资收入、经营净收入分别增长15.6%和14.1%,成为市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增长点。据抽样调查初步统计,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9066元,同比增长15.8%(未扣除物价因素),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快4.2个百分点。
  十一是物价涨幅回落,涨幅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12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2%,同比上涨2.2%,涨幅分别比全国(2.6%)、全省(2.8%)平均水平低0.4和0.6个百分点。物价上涨主要是受食品类价格(104.7%)、烟酒及用品价格(103.1%)上涨的影响所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99.08%,同比下降0.92%。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层次发展水平较低。
  2012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21.3:36.4:42.3。一是一产业(农业)比重偏高。近几年,我市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12年我市农业占GDP比重在全省排第二高,远远高于全省占比(5%)16.3个百分点。二是二产业水平下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36.4%,比2007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42.1%)低5.7个百分点。三是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远远低于全省占比。我市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全省占低16.3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是全省倒数第二低的市。这说明,我市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仍不合理,特别是第二产业中工业发展水平较低,从而使第二产业占比偏小,因此三次产业仍需进一步优化升级。
  (二)工业支柱产业作用仍较弱,工业经济优势不突显。 
  2012年,虽全年工业生产的增速稳中略升,但支柱作用仍较弱,工业增长后劲明显不足,工业主导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有待突破。主要表现为:一是新增大中型工业投资项目和生产企业少,工业增长主要依靠和来源于现有传统工业的增长。二是六大支柱产业在工业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有所减弱。2012年六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低1.2个百分点;六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6.6%,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三是效益好、贡献率较高的卷烟工业受生产配额、企业产能及消费市场等因素影响,不可能高速发展。四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仍然较大。2012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4家。其中,亏损企业97家,新增亏损企业23家,亏损面达28.2%。
  (三)投资总量和规模较小,投资增量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当前,对我市而言,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马车。从前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看:2008-2012年5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总额926.83亿元,仅占全省的1.21%,还低于我市GDP占全省比重(1.3%)0.1个百分点;按5年累计总额排全省第20位,比我市GDP总量在全省排位(17位) 落后3位。5年投资累计总额分别占河源、云浮、韶关和清远的81.9%、61.3 %、44.2 %和 26.7%。从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看: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19%,仍低于2008-2012年累计占比水平(1.21%);投资增长16.4%,增速在五个山区市中排第3位,增幅与排位第一的云浮市相差14.9个百分点。其中:2012年工业投资(74.1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仅为32.2%,工业投资总额排全省末位,仅占全省工业投资最多佛山市(845.79亿元)的8.8%。投资总量和规模小,直接影响工业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后劲。
  (四)“三驾马车”中的投资、消费增幅回落较大,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4%,增速同比回落19.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2个百分点。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与去年同期相比,由于受机场建设完工减少3.93亿元、威利邦公司建设完工减少2.73亿元、高新区开发政府投资减少3.33亿元、市政工程建设投资减少1.42亿元等因素影响,市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下降22.3%。同时,在广东油坑建材有限公司工程完工减少7.17亿元,使蕉岭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下降18.1%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幅大幅回落19.8个百分点。
  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8%,增速同比放缓5.0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占市直比重较大(近50%)的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企业销售收入大幅下滑,分别减少6.9%和16.7% ,导致市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6.1%,进而导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大幅回落。原因之二:受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同比下降影响,居民消费意愿有所降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同比下降7.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同比下降将直接影响消费意愿降低,消费增幅同比下降。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突出抓工业、加快工业发展步伐。
  梅州经济要崛起,必须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当前,梅州工业经济仍较薄弱,支柱产业的主导作用仍不突出。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和壮大优势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集群效应,打造一批创新型和效益型的新型工业。既要立足于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又要着眼于引进先进制造业等新兴工业产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新能源、生物及生化制造业等,壮大工业实力,形成互补的良性工业发展态势。第三是重点加快园区建设。
  二是关键要抓招商引资、大幅增加投资。
    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梅州经济的加快发展,必须依靠合理适度的投资。一方面,要注重招商引资,招引适合梅州绿色经济崛起的大项目、大资金,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要持续、大幅地增加投资总量,并保持工业投资以及工业技改投资的持续大幅增长,为改善和壮大传统工业,构建先进制造业、发展新型工业提供资金动力。 
    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挖掘梅州人文、山水特色资源,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拉动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先锋产业,配套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金融、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生物科技服务等生产性、生活性的服务业;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文化旅游特色区、丰顺新区、江南新城、梅县新城、兴宁新城等“三区三城”重大平台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撬动城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四是加快推动优秀农业龙头企业上市。
  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走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子,打造现代特色农业。进一步发挥农业的潜力和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经营进程。注重效益和质量,打响绿色品牌,提高竞争力,造就一批有著名品牌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如整合大埔西岩、梅县清凉山、蕉岭王坑、丰顺马图等茶叶资源,推动农业企业上市。

来源:梅州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