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购书场所,从前为人们熟知的大多是“新华书店”,而现在,书城书吧是购书、休闲的首选。在数字移动阅读的冲击浪潮下,经历了2012-2013年的实体书店倒闭大潮,从2014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城、书吧出现在繁华商场、文化中心甚至居民区里。
《2015年深圳阅读指数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深圳的实体书店、书吧的数量从95个增加到154个。实体书店的图书销售金额从37357万元增长为43852万元。
11月3日,以经营网上书店起家的美国网上零售商亚马逊(Amazon),更是在西雅图开设第一家实体书店。
数字阅读取代纸质阅读、线上书城挤垮实体书店,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是被很多人认定的趋势。但从2014年开始的书店书吧增长、实体图书销售增长却让业界看到曙光。“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触底反弹,凤凰再生。触底反弹是指纸质图书销售量增长,凤凰再生是说实体书店升级转型后再出发。”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表示,新阅读和纸质阅读之间没有谁能短期内取代谁,从长远来看,两者是一种互相融合的关系。
书店、书吧年增60% 绘就“深圳阅读地图”
拿在刘璐手里的是一份“深圳阅读地图”。周三是她的轮休假日,清早在莲花山跑完步,她来到中心书城吃早点,“顺便翻翻书”。拿到这本地图,她仔细看了看,发现自己家附近原来有这么多小书吧。
“小津概念书房、菩提书坊、光影书房、同心书店……这些名字我经常听朋友提起。他们爱去书吧聊天、喝咖啡、选书,也会参加很多书吧里的活动。”刘璐说,看这份地图前,真不知道深圳有这么多书城、书吧。按照地图上所标注,原来不仅遍布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华甚至大鹏、坪山都有不少。
2014年,深圳推出了纸质版《2014深圳阅读地图》。今年11月第十六届读书月启动时,电子版深圳阅读地图也正式上线。在电子版地图上,除了标注全市图书馆、书店书吧、阅读基地等500多家阅读地点的地址及联系方式外,还具有阅读活动预告、报名、签到、导航、活动评价等互动功能。并将提供PC端和移动端两个版本供市民选择。
能够做成地图,无疑凸显了深圳在书城书店数量上的优势。记者了解到,根据《2015年深圳阅读指数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深圳的实体书店、书吧的数量从95个增加到154个。除了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旗下的罗湖书城、中心书城、南山书城、宝安书城等几大书城之外,近两年来,深圳的民营书城书店增长迅猛。
创建于1991年的友谊书城是深圳目前规模最大的民营书城。拥有石岩、观澜、龙华、公明、宝安、大浪等多家分店,稳定VIP顾客近30万人。“我们目前仍在积极找店,计划未来三年,我们要开至28家到30家店。”深圳友谊书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玲告诉记者。
在西南地区大名鼎鼎的“西西弗书店”是中国民营书店中的先行者与代表品牌。2013年,西西弗在东门开设首家书吧,随后在万象城、cocopark开设新店。西西弗书店策划总监胡磊称,未来在深圳将会达到10家店的总量。
更令文艺青年幸福感飙升的是,2015年9月,华润置地与台湾诚品生活战略签约,宣告诚品书店将于2017年来到深圳。
图书销售额涨17% 从工具书转向读“闲书”
近几年,随着网上书店及新阅读方式兴起的冲击,传统书店关门停业的新闻屡见不鲜。而深圳书城书吧发展的蓬勃,让业界略舒了一口气。
一份由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实体书店同比增长率为0.54%,2012年和2013年,均呈现出负增长状态。实体书店的销售在一线城市大幅回暖,尤其大书城增速最为突出。
深圳是更加典型的代表。2015年深圳阅读指数研究报告显示,2014-2015年,深圳实体书店的图书销售金额从37357万元增长为43852万元,实体书店的人流量比2014年有显著提高。
中心书城销售中心副经理王赛君告诉记者,从纸质图书和音像出版物销售额来看,中心书城2014年比2013年同比增长7.1%,2015年截至10月31日,同比增长达到5.4%。民营书城的增长势头同样让人欣慰。何玲介绍,友谊书城从今年上半年同比数据来看,实现了5.5%的增长,相对于全国的0.54%来说是一个好成绩。
在数据增长的过程中,深圳人的购书结构出现了改变。尹昌龙总结,过去深圳人读“实用型”的技术类、工具书等等,现在读“闲书”的人越发多起来。
根据中心书城的图书销售情况,王赛君介绍,深圳人普遍重视儿童教育,近年来亲子类读物持续繁荣。即使在低迷的2012年、2013年,销售额依然有所增长。而近两年,人文社科类读物增长颇多。“2014年同比有百分之十几的增长,2015年前十个月同比又增长了超过7%。”此外,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股市波动,也带动了经管、法律类图书的增长。
尽管如此,尹昌龙也坦承,虽然深圳的书店增加,销售额增长,但光靠图书销售挣钱还是比较困难,还需要政府给予多方面的扶持以及与社会各方进行合作。
文创产品占销售三成 但坚持“卖书为主”
客观分析近两年纸质图书上扬的势头,尹昌龙认为,在实体书店倒闭潮中反思“未来如何生存”以及“人们未来读什么书”的从业者,最终从只卖书的传统书店升级转型成提供休闲服务、活动交流的书吧新业态的过程中,发掘到书店的活力。
新业态的书吧跟传统书店不一样。书吧有创意产品、文化生活、人文活动等,对于读者来讲,书吧提供的是除了阅读服务之外休闲、聚会、交流平台等服务。
书吧的经营模式发生转变,也改变了很多深圳人的休闲生活。潘小姐一家是南山书城的忠实拥趸。“去年南山书城改造后,既有图书卖场,也有咖啡店可以小坐,有手工类创意产品小店可以淘宝,有影城可以看电影,还有一些养生讲座可供父母学习。现在南山书城成了带老人孩子来休闲放松的最好场所。我们一家人经常能在这里待上一天。”
赢利点增加了,也会让纸质图书业生存能力增强。但无论图书经营的压力有多大,其他的赢利点有多高,保持书城“售书为主”的特性不能改变。何玲告诉记者,以友谊书城旗下九方购物中心覔书店为例,图书占到该店面积一半以上。而在2014年的销售额中,图书占到40%-45%,咖啡占到20%,文创产品占到30%-35%。
“我们是书店,不能变成咖啡馆或是别的。”何玲说:“我们希望提供优质的图书服务来吸引顾客。比如购书者打开网络,会看到‘xx类图书TOP10’之类的推荐,这种方式很生硬。我们的图书推荐是每个月先在内部做推荐会,由八九个专门的荐书委员进行推荐,每人都要有自己的看法。针对社区店家庭读者多的特点,我们特别考虑商品结构兼顾一家三口的需求。例如专门在书店里开了一个儿童绘本馆,并且每周都会组织绘本阅读活动,以专业的阅读主张去引导读者。”
何玲介绍,目前友谊书城旗下的覔书店品牌和友谊BOOK品牌共有14家店,覆盖了深圳六个行政区域,皆为自负盈亏,成长良好。2015年十一期间,还在东莞开设了一家新店,“目前效果超过我们的预期”。
■观点
纸质阅读与新阅读融合共生
毋庸置疑,当实体书店逆势增长、纸质图书销售额上扬的同时,线上书店和新媒体阅读同样也在生长。
在覔书店外,一位带孩子来书店的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购书渠道是很多样的。如果需要大批量购书,我会选择促销时到网上购买;我也经常去家楼下商场的书店,等爱人逛街时买一些对胃口的书;有时吃完晚饭带孩子去店里转转,可能就买了一堆儿童读物回来。价格我也看重,但不是唯一标准,如果在书店发掘到一些意料之外的好书,那时候的收获比打五折更开心。”
11月,第十六届深圳读书月拉开大幕,“互联网+读书”成为了今年年度主题。“互联网+读书”并非指互联网阅读取代纸质阅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纸质阅读和新阅读将处于一个并存的状态。尹昌龙表示,“这其中释放出来的意义,就是尽管电商、电子阅读会改变人们的购书方式,但读者需要在购书过程中去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去跟人沟通交流。网上购物起不到交流的作用,而现在书城的多业态,正好可以满足人们交流的需求。”
长远来看,尹昌龙认为,纸质图书太大规模的增长并不可能,但会保持小幅增长。尤其是现在的教材教辅仍然使用纸质图书。纸质图书的文化记忆特别强,它能让人从小养成阅读纸质图书的习惯,传统的阅读习惯并不会迅速改变。另外,随着国家对阅读的不断倡导,正在慢慢培养民众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现在,纸质阅读和新阅读正在密切的融合。”
11月3日,网上书店的鼻祖亚马逊在西雅图开设了第一家实体书店,结束了20年来它只在网上卖书的局面。“这不是虚拟的门,这些是真实的木门,是我们在西雅图大学村(University Village)新店面的入口。”该公司在实体书店的网页上说:“亚马逊书店”(Amazon Books)是亚马逊网站的实体延伸,结合了下线和上线购书的好处。”
而事实上,深圳书城也早已布局天猫图书专营店等线上书店。尹昌龙介绍,“我们的线上书店主要是经营特色书店,珍藏本、签名本等等,用与实体书店不同的设置和定位,让两者相辅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