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国内动态

从“水果营行”关店潮到反思预付费消费模式

连日来,各地“水果营行”门店突然关停的消息在社交网络刷屏。而随着相关舆情持续发酵,话题讨论方向渐渐从关注门店关停现象,转移到对预付费消费模式的反思。长期以来,“水果营行”都采用会员预付费模式获得资金来源,其最终的轰然崩塌给消费者“上了一课”,引发了广大市民对预付费消费的担忧和反思。从关注“水果营行”轰然倒塌,到探讨预付费消费的天生缺陷,舆论迁移的发生,凸显出公众对于话题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日益提升,本质上映射的则是消费者对于自身切身利益的关注。 

多米诺骨牌▷▶网络消息引发实体店动荡

从今年12月初开始,广西南宁等地率先出现“水果营行”门店关停现象,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引发大量网友纷纷猜测:这家宣称要打造水果生鲜业“阿里巴巴”的O2O电商企业,出什么大事了? 

南方日报记者分析发现,在“水果营行”关店潮舆情事件中,呈现出两个显著的演变阶段。事件前期,在部分地区出现小范围门店关停现象后,该公司在舆情应对中一度采取“鸵鸟策略”,对消费者、员工、供货商等事件各方主体均未作出合理的交代。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等网络消息通过媒体、社交平台广泛传播,成为此次舆情事件的分水岭,随着越来越多门店被关停,相关舆情进入爆发阶段。

纵观此次“水果营行”关店潮,“网络消息引发实体店动荡”是此次舆情事件中的奇异景观。对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许静分析认为,部分地区出现门店关停现象后,相关传言推倒了“水果营行”的“多米诺骨牌”,加速了这家“水果帝国”的经济雪崩。

“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有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许静分析,在此次事件中,“关店潮”的危机就像黑洞一般,由于大面积连锁,造成各地门店之间风险的互相传染,导致越来越多的“水果营行”门店卷入其中,最终酿成了“水果营行”的系统性崩塌。

舆论发生迁移▷▶公众反思预付费消费缺陷

在社交网络上,“水果营行”关店潮还衍生出“殃及池鱼”的舆情效果,影响巨大。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由于事件涉及预付费消费制度,众多曾经选择这种消费制度的市民态度开始变得谨慎,而不少推广会员卡的商铺连日来遭遇“一张卡也卖不出去”的窘境。

随着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水果营行”执行董事被刑拘等最新舆情曝出,关于门店关停、消费者退卡难等话题的探讨慢慢进入衰减期,另一个关于“预付费消费模式”的话题却逐渐走热。

“水果营行”在一年时间连开300多家实体店,然后在半月之间关闭,来也生猛,去也生猛,一骑“绝尘”资金不见、给消费者空留无数愤怒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关于预付费消费的一次警醒。有网友评论,“是给消费者上了一课”。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消费领域已经无数次上演。公众日常接触较多的美容、保健、洗剪吹、健身等都很流行办会员充值给折扣、赠送现金消费,但接下来,总是有不少商家倒闭或跑路,消费者很多时候维权无门。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众对于预付费消费模式的反思,实质上成为了一种维权诉求,相关话题更是呈几何级别的爆发,涉及面越来越广,并不因“水果营行”的结束而结束。

“从舆论的角度来看,目前在制度上还缺乏专门治理预付费消费的有力法律规范,公众对于预付费消费始终存在着不安全感,舆情痛点持续难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认为,此次“水果营行”事件为公众探讨这一话题提供了契机,也凸显出公众对于话题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日益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