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国内动态

借力“莞城传统老字号”,盘活莞城旧城资源

今年9月中旬,莞城街道开展了“莞城传统老字号”征集评选活动,投票活动至10月31日结束。莞城评选认证出经营达20年(含20年)以上、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莞城特色和鲜明的东莞地域文化特征商户,共有77家企业当选“莞城传统老字号”。如何适应新时期的市场变化,如何传承老字号精神,如何弘扬老字号品牌,摆在老字号经营者面前。同时,当地政府需要思考老字号的发展出路,如何借力老字号活跃旧城商业氛围等更为深刻的问题。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莞城迎来发展机遇

日前,东莞市举行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力争2016年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该会议指出,要利用这次申办的契机,把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出来、保护起来,尤其是各个镇街要把具有典型意义、文化意义、历史意义的资源全面挖掘出来,保护好东莞的文化家底。

这对于莞城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莞城一直是东莞的核心,拥有1250多年建城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涌现了西城楼、却金亭碑、可园、容庚故居以及骑楼等一批历史建筑,积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莞邑文化。

莞城是东莞商贾文明的发源地,历经岁月洗礼与时代变迁,莞城孕育了一批具有鲜明的莞邑文化特征和历史印迹、具有独特的工艺和经营特色、取得一定社会认知认同度和良好商业信誉的企业和商户。莞城作为东莞历史文化的中心,在东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部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莞城便加快对接创建工作的融合度,趁势组织开展了“莞城老字号”评选活动,以点带面,展示东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商贸历史。

近十多年,受到了城市扩容、人口外迁、商业转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莞城的旧城片区居住人口出现大幅减少,商业衰落在加剧,传统商业模式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像振华路、大西路、中山路等为代表的旧城一带,从以往人流的“接踵并肩”场景到如今人流稀疏、商业凋零,可谓是天壤之别。同样受此因素的制约,作为东莞商业发展代表之一的西城楼商圈,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老莞城作为东莞历史文化的中心,大家对此有割舍不了的深厚感情,老莞城的资源盘活与商业重振,不仅是莞城人的热切期盼,同样也是东莞人的一份真切愿望。东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莞城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这对于莞城盘活旧城资源,重塑商贸品牌,也是一个极其宝贵机遇。莞城如何抓住机遇,如何实现精准定位,如何拿出有效举措,将关乎到莞城的发展走向。

盘活旧城资源需要形成转型合力

旧城片区振华路一带,熙熙攘攘的情景已成追忆,印证了一个时代的骑楼文化,逐渐褪去了昔日的繁华痕迹。从振华路到大西路,旧城的核心区域囊括了阮涌路、中山路、和平路、维新路、中兴路等路段,大型的仓库、堆积的货品、丰富的商品,如今仍然可以感受到昔日商贸的辉煌。旧城商贸有扎实的基础,有良好的口碑,有竞争力的价位,这些都是旧城商贸转型发展的前提,关键需要形成转型的合力。如何进行转型,如何将资源贯通,如何实现品牌外拓,这不仅是大商户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地政府需要正视的问题,且要积极找出破解之道,将旧城转型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实现资源流通与共享。

旧城转型始终处于徘徊中。旧城该如何盘活传统资源?如何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开发?在新的形势与环境下,大众继续保持对旧城很高的关注度。振华路是东莞骑楼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不过纵观“莞城老字号”的入围名单,来自振华路的门店是寥寥无几的。究其原因,振华路是昔日旧城改造的重要站点,位于此处的老门店难免受到了影响。像成立于1956年的东方红照相馆,是老莞人的集体回忆,可惜为了减少经营压力,将部分门面出租给牛杂店,不禁让人觉得唏嘘。像这样有历史文化特质的老字号,尤其代表了一个时期的人文精神,政府应该给予更大的关注,更多的扶持。旧城需要通过改造来盘活资源,同时更需要立足实际进行科学开发,形成转型发展的合力。

作为老莞城的经营者,最关注的莫过于消费者何时回流、旧城商业如何再续繁华。这是经营者的期盼,其实也是大众对旧城去向的期盼。莞城举办此次“莞城老字号”评选,不仅展现了老字号的品牌与特色,同时也拿出实际行动来盘活旧城商业,通过弘扬老字号的同时,以图聚集更多的人流,活跃旧城的消费氛围。“莞城老字号”评选更多的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旧城能否活起来,关键还是看政府如何进行规划发展。

访谈

老字号要引入新的经营方式

莞城街道党委委员李航旭:

莞城街道举办“莞城老字号”评选活动,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接下来,莞城如何助力老字号创新经营模式,如何帮扶老字号发展等备受关注,为此,记者采访了莞城街道党委委员李航旭。

记者:如何助力老字号创新经营模式?

李航旭:本次评选的老字号分为餐饮食品类、服务类、技艺加工类,以家庭作坊经营为主,经营状况是不错的。随着新时期的变化,老字号要寻求更大的发展,需要引入新的经营方式,比如说借助“互联网+”等创新发展,让老字号拓展市场的步伐迈得更大,并吸引了新时代的元素及营销手段,将老字号品牌打得更响。

记者:如何扶持老字号发展?

李航旭:“莞城老字号”能经营那么长的时间,一定有它们的商业价值,为此,莞城将深入挖掘和更好保护优秀传统商号、商标和品牌,从而全力推动莞城特色经济发展。推出的措施包括:做好老字号建档登记;挖掘老字号的故事;将旅行社合作,开发与可园相匹配的旅游路线,并对老字号进行推广,可以将部分老字号制作成手信或休闲小食等。

记者:围绕老字号下一阶段将推出哪些举措?

李航旭:计划举行老字号品鉴活动,让老字号商家拿出特色商品,以供市民品鉴,市民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美食,同时可以领略到手工艺制作的魅力。除外,将举办老字号颁奖会,并会制作具有人文特色的牌匾进行颁发,有老字号的味道。另外,我们还将组织文化活动,让学校组织学生前来老字号门店参观等,通过文化手段进行挖掘,等到条件成熟时进行包装营销。

专家建言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莞城老字号”评选给予我们一个思考的机会,我们要反思大拆大建,是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不是建楼越高越好,而是保留有特色东西,或者才是东莞的名片。我们可以对老字号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将原汁原味展现出来,同时可以植入文化的元素,甚至是制造业的元素。

东莞既然是制造业中心,就要让外界看到制造的过程,老字号诠释了传统的制作过程,保留了东莞的文化,只要是有历史的、有老字号的,可以尝试打造手工作坊一条街。要学习威尼斯、台北等城市的做法,将产品多一些文化积淀,多一些创意元素,也是可以获得市场认可的。

东莞市政协委员梁聚峰:通过老字号盘活老城衰落的状况,可以获得一个机遇,对于莞城立足社会、经济、文化、居住等方面转型,提供一个新的机会与思路。以前高速发展破坏环境的模式行不通了,回归旧城,回归老字号,意味着发展理念的反转,经济发展要重视文化保护,如果不重视,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再这样下去将山穷水尽。应该将扶持老字号发展,助力旧城盘活,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做,对每个环节进行保护。

政府在扶持老字号发展上,可以给予宣传、场地、人力等方面支持,尤其对民间力量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营造整体的氛围,培育土壤。举办评选活动可以慢慢交给民间的行业协会,发挥民间的作用及积极性,让民间动起来,不靠政府唱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