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现代零售业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经济的供给短缺到现在的供给过剩,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逐步放缓的过程。流通行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一环,必将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环节和主要角色。
“供给侧改革”最近成为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2015年11月17日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流通行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一环,必将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环节和主要角色。
纵观中国现代零售业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经济的供给短缺到现在的供给过剩,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逐步放缓的过程。目前,连锁零售业面临着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线上分流的重重压力。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连锁百强重点企业的调查,2015年1~9月份,以超市为主营业态的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4%,略高于2014年5.1%的增长率;毛利率为14.4%,低于2014年16.4%的行业平均水平。以百货为主营业态的企业上半年销售额增长1.8%,但毛利率负增长的企业占比为55%。企业人工费用同比增长12.4%,水电费用同比增长9.6%,房租同比上涨16.2%,都远高于销售额增长率,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结合行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供给侧改革的提出,给中国零售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供给侧改革在零售行业的改革重点,我们建议的方向是打破区域格局,建立全国大市场;简政放权,通过结构性减税解决企业流通成本过高、税负过重的问题;改革行政体制,从制度层面降低成本;鼓励企业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力,全面提升流通现代化和流通效率。
零售业本身也是供给侧
首先,供给侧改革应该大力鼓励自营电商和实体连锁经营的发展,鼓励过剩产能与零售需求的对接,从而将出口导入内需,改善市场的供给结构。
其次,供给侧改革一方面促进零售商继续向商业本质转型,加强商品创新、业态创新、供应链优化、大数据应用;一方面促进建立新型零供关系,要求生产商更加有品牌意识、质量观念和创新能力,零供深度合作,共同发展。
2015年1月9日,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华润万家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洪杰的共同提议下,华润万家、宝洁、步步高、家乐福、大润发、永辉、可口可乐、中粮食品、伊利、立白、脱普等11家企业高层在深圳湾召开零供合作座谈会,探讨行业未来零供合作健康发展的方向,并达成了“深圳湾共识”。“深圳湾共识”包括三点共识和五项行动计划。三点共识内容包括:第一,共同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建立符合各自特点的管理模式,研究消费者需求,分享数据,增强店面体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第二,建立有利于提高供应链效率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条款,透明市场竞争机制,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第三,建立零售商供应商从业人员道德规范和诚信监督体系,共同抵制腐败的商业行为,净化营商生态环境。
另外,进行供给侧改革,应建立良性的市场价格传导机制,规范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与发展,建立电商与实体零售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共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结构性转型。
互联网给供给侧改革中解决过剩产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低端产能必须被淘汰。平台电商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供求关系和商品市场。平台电商以收取扣点和广告费为主要利润来源,这造成其更多地关注商品成交量,而不是商品质量与商品结构,粗暴的低价竞争扰乱了需求方向供给方的价格传递,使得上游的工厂只想着怎么去做价格低廉的商品,而不是满足需求的商品。平台电商向供给侧传递的这种价格信号,使得本该被淘汰的低端产能依然靠假冒伪劣来生存并壮大,消费者对商品的不安全感越来越重。
供给侧改革要鼓励流通行业的发展
简政放权、打破区域格局,建立全国大市场,降低流通成本,降低流通业税负,继续给企业松绑,是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方向。
一、建立全国统一市场,通过税收手段引导门店布局。
统一市场对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规模经济效益、提升技术效率及提升经济活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连锁企业,亟须在统一大市场下,扩大自身交易规模,降低交易成本。
连锁经营企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统一”: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文化。下属门店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可复制的管理模式及统一的企业文化,不断复制,通过规模化发展取得经济效益。但是,在现有的被人为割裂的市场上,连锁经营的优势不再显著,削弱了连锁企业发展的动力。尤其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零售企业在投资上更为谨慎。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5年抽样统计的数据来看,1~10月份,连锁零售企业净开店数虽然依然增加,但是与现有门店基数相比,门店数量仅净增长了0.33%,利润率下降了15%~20%。
为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国务院在2012年就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但时至今日,跨地区经营的连锁企业依然要为分税制及地方利益造成的割裂市场买单。具体表现为连锁经营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同一投资主体下多法人的困境。各地政府为保留税源,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台各种硬性政策,或通过拖延、刁难等手段迫使连锁企业以法人公司形式开店。
多法人公司的存在,导致同一投资主体下的门店盈亏不能相抵,最终结果就是连锁企业普遍过度缴税。从连锁行业抽样的实际税负率来看,2014年度,最低的所得税税负率为26.8%,最高的为40.75%,而2015年1~9月份,最低的所得税税负率为27%,最高的为44.1%。更有集团已经严重亏损,可是还在缴纳大量所得税。
目前,全国连锁百强企业销售额和开店数量已经连续多年下滑,行业平均利润率水平维持在1%~2.5%。真正有效地落实“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政策,打破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为连锁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松绑,将有助于企业发挥市场活力、促进就业,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的有力支撑。为此建议:
1.在现有税制下,明确在同一投资主体下的连锁经营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直营门店,可以省去为单位设立一家法人子公司,汇总缴纳所辖区域内的非法人分支机构的所得税。
2.制定具可操作性的打破地区封锁的规范性文件,删除以“属地管理”、“属地纳税”等为理由限制连锁经营发展的法规。
3.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9号)的精神,落实“对连锁企业省内跨区域设立的直营门店,凡在总部领导下统一经营、与总部微机联网、并由总部实行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核算、统一规范化管理,并且不设银行结算账户、不编制财务报表和账簿的,由总部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要求,对于附加的“并且不设银行结算账户、不编制财务报表和账簿的”的要求,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二、减税降费,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成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四大关键点”之一,而这又绕不过减税和降费。减税,可以极大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不减税,使税收继续维持在结构性的较高水平,将会使得市场开始恶化,也就是偷税漏税的企业活下来,遵纪守法的企业被淘汰。降费,降低社保费用,减少行政收费,对于已经连续几年面临房租、水电、人工成本持续上升的连锁企业,同样重要。具体的改革建议为,降低生鲜农产品及部分食品增值税,推动消费上行;员工自主选择阶梯社保方案,提高可支配收入;落实企业自行选择平均电价或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真正落实取消发票工本费政策,降低经营费用等。
作为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零售行业的繁荣发展,是供给侧改革最终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国家在推动和鼓励上游“好商品”创新的同时,应该同样支持和促进零售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好商品”创造好“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