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一家家族小店发展成亚洲最大的零售企业集团永旺,他的经营理念也源于冈田家族的家训:“给顶梁柱装上车轮”,意即灵活适应顾客的变化,灵活制定建店战略,不断变革。
虽然从小继承了冈田家族的小商铺,但冈田卓也更愿意别人称呼他为创业家。他把走街串巷送货上门的小店发展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创造了亚洲最大的零售企业集团永旺,永旺之前的名字是JUSCO——更多的中国人对这个名字更熟悉些。
他并没有把创办的企业看做是自己唯一的事业。多年来,环保和其他公益活动已经成为他的主业。
5月15日,永旺集团创始人冈田卓也出现在北京。北京市政府大楼一层的会见厅内,北京市市长郭金龙把代表荣誉的金钥匙授予了他,“鉴于永旺集团对北京环保事业和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特授予冈田卓也先生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
一阵咔嚓的闪光灯下,头发斑白的冈田卓也抿着嘴谨慎地微笑,站得很直。
“中国投资计划不变”
他不高,瘦,挺直腰板坐在椅子上,身边坐着翻译。冈田卓也下午接受《中国周刊》专访时的表现和上午不太一样。上午简短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私下说,这个日本人看上去很严肃。更有细心的记者发现他在回答众人问题时眼睛喜欢看左上方。
不过,不在镜头前的他似乎柔和起来,说起感兴趣的话题,不时短促地笑几声,也不乏幽默。翻译希望记者给冈田卓也留出一点休息时间,因为接下来他还要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他听到了,立刻回应“没关系,我还年轻,还能够应付得了”。
这是冈田卓也第20次来中国。35年前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每次中国之行都让他感觉到变化。北京城里,满城男女都身着一个颜色的衣服,街道上挤满自行车的场景已经留在了他记忆深处。
“现在,男女穿衣服颜色十分丰富或者说时髦,自行车也不如以前那么多了,汽车满大街跑,环境干净优美不少。”
但显然,他感知的变化不仅停留在风景。基于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十年前他在青岛开设了永旺集团大陆地区的第一家购物中心。
去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永旺在北京昌平地区首家购物中心依然平静地开张。目前,永旺集团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商铺达到了28家。
结合当前金融危机深不见底的形势,未来永旺在中国的投资计划会受到影响吗?
永旺集团曾公布了一个计划,2010年前要把中国大陆地区的商业设施扩展到100个。一年之内要如此大规模的扩张,在当前的形势下面对的挑战可想而知。
冈田卓也说,“变化中蕴藏机遇,关键是你怎么去看待发掘这个机会。经济环境好的时候企业要获得更多的收益,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投资成本较低,比较节省。所以经济不是特别良好的情况下反而可以加大投资。”
他历经数次经济危机。他眼看很多企业在当时的经济危机中倒下,比如同为日本零售业知名企业的大荣公司,当时在日本排名第四的连锁零售店八百伴。也就是那个时候,他把这两个公司收编麾下。
而在中国,冈田卓也并不准备用过去这种兼并整合的手段来实现企业发展。“就目前的环境来说,这种手段在中国不是特别有效。”
冈田卓也表示,“虽然之前2010年在大陆地区开设100家商业设施的中心的目标不是我说的,但是作为一个企业而言,一旦公布了目标,不管环境怎么变,都要做到。”
“给顶梁柱装上车轮”
永旺集团在中国开设的购物中心都有一个特点,远离城市中心,提供吃穿住行以及休闲娱乐的一体服务,拥有庞大的汽车车位,用他的话说是为“适应汽车世界的到来而产生”。
这是复制日本永旺的成功模式。在郊外开设购物店的前提是此地汽车拥有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所以永旺在中国大陆地区首先在青岛、广东、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试水营业。同时,冈田卓也看重郊区土地升值的潜力。“在将来能够不断发展、而现在成本不算很高的地区开店是很理想的。”
十年前,永旺集团在青岛一个新城镇落地开店。“周围什么都没有。”冈田卓也回忆,甚至当地政府官员问他,你在这个地方建立这么大的购物中心,设这么多停车场又有谁来光顾呢?
“十年后的今天你可以看到那个地区有了巨大的变化,周围居民常来光顾,我们的停车场常常应接不暇。”他说。不过他也承认,“青岛店现在进入了缓慢发展阶段,面临着如何变革的问题。”
他认为,变革才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之道。不仅仅是青岛店需要变革,未来中国市场,也有可能要调整战略。“将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可能出现无店铺的销售,比如网络销售。这部分市场可能会有很大的发展。”
这是冈田卓也六十多年经营生涯的一条准则:制定决策、坚定执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考虑变革与创新。这也来源于冈田家族的家训“给顶梁柱装上车轮”。就是说,灵活适应顾客的变化,灵活制定建店战略,不断变革。
而近年来,他推动的最直接的变革莫过于改变集团沿用几十年的名字。
他曾两易公司名字。他当上家族企业冈田屋的社长时才20多岁,40岁时通过不断兼并整合做大企业,把冈田屋的名字改成了JUSCO。他75岁退休时,毅然把集团已经具有品牌价值,拥有169家企业、1万家以上的店铺的集团整体改名为永旺,这让外人有些费解。
他端起蓝色玻璃杯,在桌上划了一个圈,谈起其中的奥秘:“确实,改变企业的名字等于改变企业的形象,很困难。但一个小企业做变革很容易,一个大企业要变革非常难,所以我从改名字入手,在JUSCO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果断地更改集团名字。希望它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机会。”
改名的另一个因素,和他心中的企业寿命有关。
冈田卓也认为企业的寿命一般为三十年左右。他给集团新的名字,希望企业如同此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三十年后,永旺集团是否还叫做永旺或者连原来的名字都不存在,都有可能。所以接下来的三十年要给顶梁柱装上车轮。”
2009年年初,受世界金融危机和日本经济衰退影响,永旺集团宣布,2008财年集团纯收益预计将在盈利25亿日元至亏损25亿日元之间。这意味着永旺的业绩可能出现自2001财年以来的首次亏损。
对此,冈田卓也哈哈一笑,“因为我已经不在那(永旺集团)干事业了,所以才出现这样的问题。”
2000年他从永旺集团经营第一线退休,现职为永旺集团的名誉会长、永旺环境财团和冈田文化财团的理事长,专心致志做环保和其他公益活动。接受《中国周刊》专访的第二天,他就要去八达岭长城植树。
金融危机当前,他还能安心做公益吗?他回答:“在这个世界上我不会复出,在另一个世界我有可能复出。”
绿色情结
冈田卓也的名片左下角画着一棵绿色的小树,旁边写着“我们厉行植树活动”。
目前对他而言,植树是最重要的工作。从1991年起,凡是购物中心开业,他都要和当地的人民一起在周围植树。
1998年开始,永旺环境财团多次与北京市政府合作,长期赞助八达岭长城北麓植树造林项目。
2007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永旺集团与中方实施了“万里长城造林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永旺集团将向北京市延庆县提供1940万元无偿援助,植树53万棵,十年植树总数将达到100万棵。而永旺在世界各地已经累计植树800万棵。
这样的植树情结要溯源到他的童年。他出生在日本三重县四日市,曾经是一片开满油菜花的广阔原野。但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时期,那里变成了烟雾缭绕的化学工厂。
他在自传中写到“我家住宅离海边不到5公里,院子里的桂花树不开花了,甚至连杉树都枯萎了。还有不少人得了哮喘病”。正是如此,他把环境保护作为毕生的愿望。
此外,对植树的情有独钟还源自他外公。父亲早逝,母亲身体欠佳,冈田卓也在外公的监护下长大。毕业于现在东京大学农学部的外公,让他更早接触花草树木的知识。
因而,对于冈田卓也而言,植树、环保、公益不仅仅是企业社会责任,也是一种感情的传承。
认识冈田卓也十多年的中国朋友对《中国周刊》说起他的特点,概括为“节俭”。直到现在,他出差还常坐经济舱。他穿的衬衫来自自家超市,不过人民币八九十元左右。
现在的公益工作,是他的愿望也是他的兴趣,他享受其中。虽然完全不考虑创收的问题,但他同样奉行“节俭”,考虑如何把钱花得更有效率。
回头来看,他对他目前的现状“不能说很满意,但觉得还不错”。从事经营六十多年,从一个走街串巷、上门送货的小商铺到如今亚洲最大的零售企业集团,他获得了成功。
年少时听到“零售业是杂鱼”的说法,自那时起,他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零售业受歧视的状况。
他坦言,多年过去,零售业的社会地位已经有了提高,现在人们会认为零售业是商业中的一个不错的产业,“但还不够”。
另一方面,他的成功或许还有一层意义。冈田卓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经营永旺集团;二儿子成为日本最大在野党民主党的副代表;三儿子是记者。从这一点上来看,冈田卓也对于冈田家族的贡献毋庸置疑,他的后代在冈田家族的社会阶层上划上了新的记号。
现在,他热衷的只有公益和环保,他对《中国周刊》说,“我想大概还能活十年或者更少,所剩下的时间要投身为地球服务、为全人类服务。”
余芳倩 中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