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大卖场的黄金时代赚得盆满钵满的家乐福、大润发、沃尔玛、永辉超市等,如今在天猫超市、京东超市等各大电商平台的冲击下显得黯然失色,大型商超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同时受整体经济下滑趋势影响,毛利普遍下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门店数量和销售都实现两位数增长的便利店,2015年,在卖场和超市继续萎靡的情况下,便利店却异军突起,成为零售行业里的一匹黑马。
如果把便利店放在70年代,它应该叫供销社,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但供销社却汇集了当时最完整的物资,但是改革开放后,供销社慢慢走向了没落。
随之涌现的就是遍布街边巷角的小商店,那时候人们对品牌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概念,那些小商店/小卖铺承载着人们日常生活里的主要需求。
直到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大型超市作为零售业的一种新兴业态,凭借品类全、价格低等优势迅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人们把需求进行总结,去超市享受“一次性”的便利。
可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楼下街边的便利店似乎成了年轻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在实体零售业态均增速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便利店逆势超过了20%的增长速度。时光轮回,为何便利店再一次成为时代的宠儿?
1、随着80、90后成为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观念与50、60后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对价格并没有那么敏感,却对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2、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他们越来越依赖楼下的便利店,就像在上海生活多年的白领,由于生活节奏太快,他们的早餐、午餐乃至晚餐都有可能是在全家、罗森、7-ELEVEn等便利店解决;
3、随着用户需求的改变,便利店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服务类目,大而全的优势正在被小而美的精致所取代,综合性的服务平台,通过便利店在不断地扩充着。
从即时性、便利性、体验性、服务性四个方面来讲,便利店已然成了当下的香饽饽,除了大型商超在进行自有品牌的便利店建设外,包括京东、1号店等在内的大型电商平台也在联手各地的便利店资源进行整合。社区O2O的大热,使得离消费者更近的便利店成为了大型电商平台的首选合作伙伴,同时也可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使命。
但随着互联网的泛化,很多传统门店似乎集体迷失了自己,陷入了互联网+的迷局里,尤其是很多街边小店,既没有向前跨越的能力,也不甘于被时代淘汰。小店如果不想被互联网企业牵着鼻子走,最好的做法就是重新认识自己的业务,利用好互联网工具让小店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1、社区O2O项目落地
互联网巨头布局社区O2O的脚步从未停止过,最后一公里的争夺战依旧如火如荼,线下门店资源一时间也成了香饽饽,因此小店可以借此风口,让线上项目在小店落地,比如小店可以成为洗衣O2O平台的线下衣服送取点;也可以成为互联网零食品牌的线下体验和分销渠道等,传统小店需紧跟互联网的发展步伐,进行转型蝶变。
2、增加便民服务项目
传统的小店除了可以进行商品零售,还可以增加一些便民服务项目,让便利店真正实现“便利”,比如可增加快递收发、话费充值、银行转账、水电煤缴费等服务,只要便民项目多了,客流量自然不是大问题。
3、利用互联网思维来运营
传统小店要想不被互联网平台“和谐”掉,就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店铺运营过程中要以用户为中心,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展营销渠道,开通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等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作为零售行业里的一匹黑马,便利店有着不可替代性,而如何在众多便利店中脱颖而出,玩转出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依然是便利店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除了一些连锁性质的便利店,游兵散将式的小店依然拥有着巨大的体量,在互联网时代,这批小店可谓是“危机”并存,它们不受束缚更自由,可以进行盈利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同时由于它们的无组织状态,如果不主动转型求变也很容易被干掉,游兵散将式的便利店想要成功上位,创新盈利模式仍旧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