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未来走势仍是金融领域专家激辩的焦点。7月2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银行共同举办的“2009夏季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上,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今年下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将逾9%,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最迟将在今年年底回复到正增长。
社科院预计,今年第三季度的GDP将达到9.1%增长;第四季度若没有新的外部冲击,GDP增长率将在10%左右。
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CPI同比下降1.7%,上半年CPI则同比下降1.1%;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上半年GDP则同比增长7.1%。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的这份报告认为,随着政府主导的经济刺激方案逐步落实,以及银行系统的新增信贷极度扩张,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继续了年初以来的反弹趋势,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活动呈现好转,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重归活跃状态。
“但是反弹并不一定意味着持续复苏。”社科院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虽然已有反弹之势,但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未稳。一方面是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扩张;而另一方面,却是私人投资相对偏冷,信贷扩张、资产价格膨胀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仍疲软不振,就业、收入分配局面仍面临着巨大压力。
由此,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研究员指出,尽管许多指标显示出中国经济将呈“V”形反弹的乐观前景,但是若再退远点观察,则可能发现它是“W”形。
何帆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无法排除中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而且,短期的反弹越是迅猛,出现二次探底的概率就越大。
基于此,为避免经济出现二次探底,何帆建议今年下半年中国应调低经济增长率的目标,更多的倚重财政而非货币政策。同时,重心应放在改革和结构调整方面。
何帆说,下半年政策适时调整一是应调低经济增长率的目标,为市场力量对实体经济结构失衡的自发调整留下空间。二是中国财政状况非常良好,因此经济刺激政策应该更倚重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近期易于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在中长期易于引起投资浪费、产能过剩和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增加。流动性易防难收,应尽早制定“退出战略”。三是政策的重心不应再是应急式的保增长,而是应放在改革和结构调整上。过分依靠外需而内需不足,国内储蓄过多而消费过低,制造业过度竞争而服务业过度垄断,能源和环境的制约日益凸显,收入分配继续恶化,这些都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政策的重心放在结构调整上,那么将纠正过去发展战略中的失误,才能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创造条件。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斌在对新旧两次信贷扩张后中国货币环境与实体经济环境的差异做对比后指出,由于新一轮货币政策的刺激力度远大于上一次,未来的宏观经济将面临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和实体经济结构进一步扭曲风险。
由此,张斌认为,若一直等到资产价格出现严重泡沫,才调整货币政策,那泡沫紧急崩溃将给经济带来更大的冲击。
张斌还指出,上半年的天量信贷扩张给未来的财富分配带来严峻挑战。如果中国经济再次上演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通货膨胀三部曲,国内的中、低收入人群将连续遭受对其不利的财富重组,其经济和社会后果将非常严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则认为,我国的宏观经济数据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以固定投资、实际消费、股票市场及部分行业指标为核心的反弹面;另一方面是以出口贸易、价格、财政和利润等指标为核心的下滑面。两方面呈现出不断分化的冲突态势,说明中国“止跌触底”的基础并不坚实。
尽管部分专家对未来的经济形势仍不敢采取乐观预测,但大部分专家对经济的进一步回升抱有信心。中信证券执行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博士认为,经济已进入“U”形复苏阶段,转型并不等于低增长,中国经济仍有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