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数字快讯

2017年1-3月深圳市经济运行简况

一季度,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圳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扎实开展“城市质量提升年”工作,着力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实现“开门红”。

一、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

(一)经济稳定增长

初步核算并经广东省统计局审定,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4584.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8.6%,增速高于全年预期目标0.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7个、0.8个百分点,也高于2014-2016年同期水平,在珠三角及全国一线城市均居首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2亿元,下降3.6%;第二产业增加值1780.66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801.89亿元,增长9.4%。

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39.6:60.4调整为38.9:61.1,三产占GDP比重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62.43亿元,增长4.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4.39亿元,下降1.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30.62亿元,增长6.1%;金融业增加值749.32亿元,增长15.0%;房地产业增加值410.85亿元,下降7.9%;其他服务业增加值970.60亿元,增长16.5%。

(二)规模以上工业保持平稳增长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68.28亿元,增长7.6%,增幅比1-2月提高0.5个百分点,与2015年、2016年同期持平,达2014年以来同期最大值,高于全国和全省0.8个、0.5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一季度,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1244.78亿元和1091.84亿元,增幅分别为8.0%和9.2%,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4个和1.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4.6%和65.4%。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706.13亿元,增长24.3%,增幅高于全国和全省15.1个、11.8个百分点,比1-2月提高1.8个百分点,创2005年以来同期新高。非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开发投资298.24亿元,增长7.2%;非房地产投资407.89亿元,增长40.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56.42亿元,增长63.3%。第二产业投资增幅较高。第二产业投资123.89亿元,增长74.6%;第三产业投资582.14亿元,增长17.1%。尤其是由于大项目带动,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双双大幅增长,投资额分别为123.95亿元、40.04亿元,增幅分别达到74.7%和125.4%。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明显回升

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2.63亿元,增长9.1%,比1-2月提高1.0个百分点,创2014年以来同期新高。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162.56亿元,增长9.4%;住宿和餐饮业140.07亿元,增长7.3%。商品销售额6417.04亿元,增长14.5%,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前十大商品销售类别中有九类实现正增长。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51.1%,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35.9%,书报杂志类增长25.7%,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8.0%,日用品类增长12.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3%,服装鞋帽针织类增长3.4%,通讯器材类增长1.7%,汽车类增长0.4%,金银珠宝类下降0.2%。

(五)进出口实现由负转正

据海关统计,一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5651.99亿元,增长7.4%,增幅比1-2月提高3.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3.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3392.38亿元,增长7.2%,增幅比1-2月提高3.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3.0个百分点;进口总额2259.61亿元,增长7.6%,增幅比1-2月提高2.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5.0个百分点。

(六)规模以上服务业增势良好

据调查,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不含金融、房地产开发、批零住餐等行业,下同)实现营业收入1198.9亿元,增长17.5%,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主导产业驱动作用增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三大主导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10.9亿元、464.5亿元和203.0亿元,分别增长17.0%、26.1%和14.8%,拉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4个百分点,合计实现利润总额400.6亿元,占全部规上服务业九成以上。

(七)财政收入增速回落,存贷款余额平稳增长

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5.64亿元,按同口径增长10.9%,与上年同期相比出现回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10.01亿元,增长171.1%。

截止3月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5707.69亿元,增长11.0%;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2277.10亿元,增长20.0%。

(八)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4%。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 “一降七升”,食品烟酒类下降1.3%,衣着类上涨5.6%,居住类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6%,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3.4%,医疗保健类上涨7.7%,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2%。

二、新经济动能不断增强

(一)新增企业增添新动力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新增960家,实现增加值57.63亿元,增长33.2%,高于全市25.6个百分点;批发业新增1125家,实现商品销售额973.55亿元,增长44.1%,高于全市27.8个百分点;零售业新增140家,实现商品销售额61.43亿元,增长49.8%,高于全市43.5个百分点;住宿业新增17家,实现营业额1.09亿元,增长53.4%,高于全市48.5个百分点;餐饮业新增74家,实现营业额3.22亿元,增长11.3%,高于全市8.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新增877家,实现营业收入126.1亿元,增长42.8%,高于全市25.3个百分点。

(二)新经济助力经济增长

新兴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实现增加值1853.88亿元(已剔除行业间交叉重复),增长12.8%,高于上年同期的12.1%和上年全年的10.6%,占GDP比重达到40.4%,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加值936.39亿元,增长11.2%;互联网260.91亿元,增长19.3%;新材料81.09亿元,增长11.7%;生物56.56亿元,增长14.9%;新能源118.64亿元,增长18.0%;节能环保133.13亿元,增长17.4%;文化创意505.32亿元,增长8.2%;海洋产业93.84亿元,增长17.3%;航空航天26.23亿元,增长25.2%;生命健康16.27亿元,增长7.5%;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119.52亿元,增长19.6%。

新业态中195家供应链企业共创造增加值36.4亿元,占GDP的0.8%;新增1356家商业企业共创造增加值53.8亿元,占GDP比重1.2%。

新模式(主要是商业综合体及大个体)创造增加值114.10亿元,占GDP的2.5%,其中城市商业综合体21.7亿元,大个体92.4亿元。

总的来看,一季度深圳经济稳中有进,主要指标表现良好,为下一阶段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下一阶段,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以”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 为统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扎实推进“城市质量提升年”工作,争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排头兵,推动整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附注:

(1)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2012年起,执行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具体内容请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5)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 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6)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深圳海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数据来源于市财政委; CPI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

(7)其他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中除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之外的其他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营利性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8)新兴产业之间有交叉重复情况,但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数扣除了重复,因此各产业数据之和大于合计数。

(9)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