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河源市经济总体呈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并经省统计局核定,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40.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8%,增速同比持平、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居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第2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72亿元,增长4.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63.99亿元,增长16.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2.7%,拉动GDP增长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41.02亿元,增长6.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6%,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0.8:46.9:42.3调整为10.5:48.1:41.4,其中,第一产业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下降0.9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林业、渔业效益明显。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73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林业总产值7.84亿元,渔业总产值1.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6%和6.0%,增速分别比农林牧渔业高出5.0和2.4个百分点,林业、渔业经济效益明显。
二、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突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3.73亿元,增长17.8%,增速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比全省快9.6个百分点,与云浮市并列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1位。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一是民营工业贡献突出。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2.68亿元,同比增长23.5%,增速比全市规上工业高出5.7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8.4%,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3.9个百分点;二是高技术产业不断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35亿元,同比增长27.6%,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三是“三个100”工程成效明显。减产企业93家,环比减少26家。22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59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9个百分点;四是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全市“一区六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3.81亿元,同比增长28.1%,增速同比提高9.5个百分点。完成税收入库数8.56亿元,增长10.9%。其中,六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共实现工业增加值57.07亿元,同比增长36.6%,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18.8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工业投资强劲反弹。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68亿元,增长42.1%,增速同比提高21.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3位。其中工业投资65.91亿元,增长140.9%,增幅同比由负转正提高161.4个百分点。重点项目推进缓慢。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46.34亿元,仅占全年计划的28.2%,与时间进度反差极大。
四、内需稳定增长,物价上涨压力仍较明显。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00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分消费行业看,零售业占主导地位,实现零售额117.23亿元,同比增长11.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88.8%;分城乡区域看,城镇实现零售额105.01亿元,增长11.9%,城镇消费增速高于乡村1.7个百分点。
物价上涨压力仍较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累计上涨3.0%,已连续6个月超过3%的通胀临界点,涨幅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五、对外贸易明显好转,实际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15.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出口总额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0.3%,进口总额4.9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增速同比分别提高11.3、2.5和27.0个百分点。全市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5607万美元,同比增长4.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864万美元,同比增长21.3%。
六、财政大幅增收,金融形势稳健。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75亿元,同比增长42.4%,增速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1位。占GDP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87%提高到8.73 %。国、地税税收收入47.63亿元,同比增长17.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91.33亿元,同增长28.0%。其中,用于节能环保、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农林水、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方面支出同比分别增长70.5%、58.6%、45.7%和38.0%,增幅明显高于全市财政平均支出水平。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6.62亿元,比年初增长10.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2.98亿元,比年初增长8.9%。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54.33亿元,比年初增长14.2%,增幅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