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河源市经济运行简况全市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字当头,突出“三大抓手”,真抓实干,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上半年,我市经济呈稳中趋缓发展态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初步核算并经省统计局核定,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1.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3%,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今年首季回落3.5和0.3个百分点,继续创新低点。增速比全国(7.0%)快0.3个百分点,但比全省(7.7%)慢了0.4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20位。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7.8:44.8:47.4调整为7.8:43.2:49.0,其中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有所优化调整,服务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2014年首季以来河源市GDP累计增速与全国、全省对比图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㈠从三次产业看,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生产增速持续回落,第三产业成经济发展新引擎。
1.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08亿元,增长4.1%,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8.45亿元,增长4.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平稳发展,其中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回落。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156.13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建筑业增加值11.52亿元,增长17.9%,增速比第二产业高出11.1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增速持续回落,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20亿元,增长6.0%,增速同比回落11.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7.4%)低了1.4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19位。工业用电量20.3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收13.70亿元,同比下降9.1%,增速同比分别回落18.7和18.9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领跑全市工业增长。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1.2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达63.6%,增长10.1%,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出4.1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重工化趋势仍较明显。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1.16亿元,增长5.5%,重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8.04亿元,增长6.1%,增速比轻工业高出0.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7%,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6.6%,增速分别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出8.0、0.7和10.6个百分点。这三大主导产业共实现增加值66.0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1.5%,对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5.2%,拉动作用明显;分园区内外看,园区经济发展效应明显。全市“一区六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1.33亿元,增长10.2%,增速比全市规上工业高出4.2个百分点,其中,六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共实现工业增加值65.65亿元,增长11.8%,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2%,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成全市经济发展新引擎。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77.25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4%,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拉动率为三次产业之首。其中,受股市持续上行拉动,证券交易额大幅增长,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2.32亿元,增长18.1%,增速同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
㈡从三大需求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消费需求增速有所回升,对外经济增速明显回落。
1.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第三产业投资一枝独秀,但重点项目投资进展缓慢。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7.51亿元,增长32.4%,增速比一季度提高3.5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3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76亿元,下降0.6%;工业投资74.82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投资130.93亿元,增长47.1%,增速比全部投资高出14.7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引擎。全市完成重点项目投资76.60亿元,仅占年度计划的29.1%,与时间进度对比,慢了20.9个百分点,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缓慢。
2.内需稳定增长,增速有所回升。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73亿元,增长9.8%,增速比今年首季提高2.4个百分点。从消费行业分类看,占主导地位的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81.84亿元,增长9.1%,增速比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了0.7个百分点,为四大行业最末位,批发业、住宿业、餐饮业零售额分别增长12.7%、13.6%和10.9%,增速分别比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出2.9、3.8和1.1个百分点;从城乡区域看,城镇市场零售额176.71亿元,增长9.6%,乡村市场零售额52.02亿元,增长10.3%,乡村市场消费增速高于城镇0.7个百分点。
3.对外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全市进出口总额16.2亿美元,增长4.3%,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今年首季回落6.6和6.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11.6亿美元,增长8.7%,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今年首季回落1.6和5.8个百分点;进口总额4.6亿美元,下降5.2%,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今年首季回落17.4和8.4个百分点。全市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8423万美元,增长18.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301万美元,增长3.7%,增速同比回落了17.6个百分点。
㈢从经济运行质量看,财政大幅增收,金融信贷投放力度逐步加大,保障能力有所增强。
1.财政大幅增收,税收收入占比明显提高。全市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36.16亿元,增长21.5%,增速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4位。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63%提高到本年的9.99%。其中,税收收入23.95亿元,增长22.5%,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6.2%,同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其中契税同比大幅增长139.6%,对全市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5.4%。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115.46亿元,同比增长26.4%。
2.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信贷投放力度逐步加大。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63.62亿元,比年初增长10.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65.46亿元,比年初增长5.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56.02亿元,比年初增长8.2%,增速分别比1月末、2月末、3月末、4月末、5月末提高5.1、2.6、1.9、1.6和1.2个百分点,信贷投放力度呈逐月加大趋势。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今年首季回落3.5和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了11.8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速同比回落了18.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税收增速同比回落18.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回落了9.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速同比大幅回落了127.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回落了1.7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今年首季回落6.6和6.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同比回落了17.6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今年首季回落20.9和11.2个百分点;国、地税税收收入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今年首季回落5.0和7.4个百分点。
㈡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进度缓慢,完成年度预期目标任务艰巨。从增速对比看,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7.3%,与全年预期目标(11.5%)对比仍低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比全年预期目标(17.0%)低11.0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8%,比全年预期目标(12.0%)低2.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4.3%,比全年预期目标(5.0%)低0.7个百分点;从时间进度看,GDP(目标850.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目标46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目标543.95亿元)、重点项目投资(目标263.11亿元)、进出口总额(目标41.48亿美元)总量分别仅达到年度目标的42.6%、34.3%、38.1%、29.1%和39.1%,均与“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进度要求有较大差距。
㈢“四上”企业增量小,经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今年以来,全市共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个、资质以内建筑企业1个、房地产企业7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11个;因注销、变更、“四上”转“四下”等原因退出一套表统计名录库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个、房地产企业2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5个。总体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量(与年初对比)仅12家、房地产企业仅5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仅6家。“四上”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净增量小,对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力有限。
㈣工业经济仍面临严峻的下行压力。一是大中型企业增长乏力,拉动力小。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8.40亿元,增长4.4%,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低了1.6个百分点;二是企业运营成本攀升,压缩利润空间。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389.32亿元,增长6.8%,其中管理费用增长14.8%,财务费用增长15.9%,应付职工薪酬增长12.4%,几项成本指标增速均高达两位数。实现利润总额20.37亿元,同比下降5.5%;三是停减产企业仍然偏多。上半年,全市减产企业达115家(含“关停并转”企业),减产面达22.6%,其中减产幅度达50%以上的企业有17家,完全停产的企业有5家;四是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亏损严重。1~5月,全市50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123家,亏损面高达24.3%,亏损企业亏损额3.6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4.0%;五是企业资金流明显受抑。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产成品存货分别增长29.4%和33.0%,增幅分别高出主营业务收入23.0和26.6个百分点,企业资金回笼压力大,现金流明显受抑。
㈤财政缺乏持续增收的后劲。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的比重同比虽然提高了0.5个百分点,但税收收入的增长主要拉动力是契税的大幅增长,契税是一次性收入,难以长期维持高速增收,且其他主体税种均出现负增长的状况,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建税同比分别下降2.3%、6.3%、8.1%、8.1%和1.4%,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明显缺乏后劲。
三、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因素
㈠经济发展孕育新变化。一是服务业比重提高。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9.0%,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二是工业产业趋向高端化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3.8%,同比提高了5.3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37.88亿元,增长12.8%,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6.8个百分点;三是民营经济活力增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6.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60.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增长11.4%,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5.4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13.1%,拉动其增长6.8个百分点;四是投资结构有所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18.36亿元,增长53.4%,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1.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力度加大,工业技改投资12.12亿元,同比增长128.7%,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96.3个百分点;五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提高。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63%提高到本年的9.99%。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6.2%,同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
㈡通缩预期有所减缓,PMI指数企稳回升,大环境有逐渐趋好迹象。1~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2%,其中单6月上涨3.0%。今年以来物价水平呈逐月回升趋势,对比1月低点(下降0.5%)回升了1.7个百分点,通缩预期压力已明显减缓,适度的、温和的物价上涨有利于经济大环境的整体回暖;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今年首季再提高0.1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月企于荣枯线上,这表明制造业持续小幅扩张,全国经济大环境正呈稳中向好态势。
四、对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几点建议
虽然上半年河源经济发展明显放缓,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仍错综复杂,经济运行过程中也面临不少的困难和矛盾,但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发展中孕育的一些新变化、新增长点,下一阶段,我们要坚定信心,着力推动经济企稳回升、持续健康发展。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㈠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同心协力推动经济发展。相关经济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主动配合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做好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调研,对工业生产下滑较大的行业和企业要加强监测,做好稳产达产的服务工作;发改等重点项目主管部门要做好项目进度分析,提出建议,确保重点项目加快投入,力促投产;商贸主管部门要及时落实好国家刺激消费的新政策,推动消费市场进一步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要加大力度促进对外经济稳步回升;房地产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确保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交通、金融、财政、税务、通讯、电力等与GDP核算相关的部门要做好对部门统计数据的跟踪监测,确保部门数据真实反映全市经济发展状况。
㈡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确保工业生产增速企稳回升。工业占河源经济总量近半壁江山,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必须首先确保工业经济能抵御外部环境波动的影响,持续稳定增长。一是要做好稳产达产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政策导向、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困难企业帮扶等长效机制,推动企业服务工作常态化。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帮扶企业稳产达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入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抓落实、见成效,真正把各项解困措施做细做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企业,为我市工业经济注入新活力;三是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实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
㈢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以生态旅游、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切实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是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旅游业要围绕市场,打品牌、抓要素、上项目。现代物流业要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建设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物流设施,有步骤地发展和完善社会化物流企业。房地产业要围绕“产业链长,拉动效应大”的特点,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齐头并进;二是要重点培育潜力产业。商贸流通业要积极引进新型业态、现代管理和营销方式,通过培育和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管理方式,完善和扩大市场营销网络。交通运输和仓储业要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策划建设一批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项目,增强区域经济的辐射力;三是要大力扶持新兴产业。鼓励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直接为生产提供服务的其它服务业,如研发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商务中心、商标及专利代理机构等。
㈣进一步推进新企业进“四上”统计笼子。“四上”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体,每年新增的规上工业、限上贸易业和房地产业是拉动全市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因此,我市在抓好培育新投产企业的同时,要积极推进这些新企业进“四上”统计笼子,使其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更多大项目落户河源。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督促各行业主管部门监督好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积极协助各级统计部门申报符合条件的“四上”企业和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不断做大河源实体经济规模。
㈤大力加强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当前,财政增收压力正在加大,要进一步落实财政增收的各项工作,确保全市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一是要积极培植财源,促进税收收入平稳较快增长。财政部门要大力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培植财源,增强优势项目对工业增长、财政增收的支撑作用,与国税、地税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分析,强化征管,促进税收收入的平稳较快增长;二是认真排查税源,抓好重点征收。关注财政收入增长潜力大的规模企业,重点抓好具有潜力的税种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建筑安装税等的征管,做到应收尽收;三是强化非税收入管理,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加强政府垄断性、公共资源占用经营等非税收入管理,从源头上防止截留、挤占、挪用等行为发生;四是公平税负,严格规范减免税管理。严格控制减免税,加强对法定减免的审核,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认真清理,对已到期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一律停止执行;五是坚持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确保税款应收尽收、足额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