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重点,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市经济承接去年率先突围的良好态势,全年经济呈“前高后稳”发展态势。全年
GDP增幅创
1996年以来新高;工业、财税收入保持高位增长;本外币存款、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总量跃上新台阶。
GDP增幅创
1996年以来新高;工业、财税收入保持高位增长;本外币存款、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总量跃上新台阶。
一、基本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
1730亿元,增长
18%,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4.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4位,珠三角首位。
1730亿元,增长
18%,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4.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4位,珠三角首位。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31.2亿元,增长
29.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
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6位,珠三角第
2位。
131.2亿元,增长
29.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
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6位,珠三角第
2位。
地税收入
104亿元,增长
26.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8.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6.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6位,珠三角第
2位。
104亿元,增长
26.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8.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6.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6位,珠三角第
2位。
国税收入
362.7亿元,增长
36.2%,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15.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1.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首位。
362.7亿元,增长
36.2%,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15.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1.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首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826.1亿元,增长
27.4%,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8.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9.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7位,珠三角第
2位。
826.1亿元,增长
27.4%,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8.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9.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7位,珠三角第
2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894亿元,增长
17.8%,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0.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7位,珠三角第
6位。
894亿元,增长
17.8%,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0.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7位,珠三角第
6位。
工业投资
301.2亿元,增长
14.4%,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13.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7位,珠三角第
6位。
301.2亿元,增长
14.4%,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13.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7位,珠三角第
6位。
房地产开发投资
267.9亿元,增长
52.8%,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5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9.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6位,珠三角首位。
267.9亿元,增长
52.8%,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5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9.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6位,珠三角首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82.5亿元,增长
1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3.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3位,珠三角第
5位。
582.5亿元,增长
1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3.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3位,珠三角第
5位。
外贸出口
202.3亿美元,增长
18%,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22.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8.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6位,珠三角第
8位。
202.3亿美元,增长
18%,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22.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8.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6位,珠三角第
8位。
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14.4亿美元,增长
3.1%,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0.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8位,珠三角末位。
14.4亿美元,增长
3.1%,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0.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8位,珠三角末位。
商品房销售面积
627.3亿元,增长
15.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
68.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1.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0位,珠三角第
3位。
627.3亿元,增长
15.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
68.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1.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0位,珠三角第
3位。
商品房销售金额
311.2亿元,增长
34.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
56.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4位,珠三角第
6位。
311.2亿元,增长
34.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
56.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4位,珠三角第
6位。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1224亿元,比年初增长
7.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
42.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8.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末位。
1224亿元,比年初增长
7.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
42.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8.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末位。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2087.5亿元,比年初增长
17.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
15.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0.4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1位,珠三角第
5位。
2087.5亿元,比年初增长
17.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
15.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0.4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
11位,珠三角第
5位。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565元,增长
10.7%,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1.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0.1个百分点;
23565元,增长
10.7%,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1.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0.1个百分点;
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
7.3%。
7.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上涨
3.2%,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4.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0.1个百分点,上涨幅度居全省第
3位,珠三角第
2位;当月同比上涨
4.3%。
CPI
)上涨
3.2%,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4.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0.1个百分点,上涨幅度居全省第
3位,珠三角第
2位;当月同比上涨
4.3%。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
)上涨
4%,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1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0.8个百分点;当月同比上涨
2.9%。
PPI
)上涨
4%,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
1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0.8个百分点;当月同比上涨
2.9%。
二、主要特点
2010年,我市积极实施“调结构、促转变,扩内需、促增长,推创新、促升级,惠民生、促和谐”等各项政策措施,全市经济在速度、质量、结构、动力等方面均取得积极成效。
(一)经济发展速度创新高,工业贡献作用显著。
2010年,全市实现
GDP 1730亿元,增长
18%,增幅创
1996年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04亿元,增长
5.5%;第二产业增加值
1021亿元,增长
23.7%;第三产业增加值
605亿元,增长
10.4%。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9年的
6.4:
55.8:
37.8调整为
6:
59:
35。在中海炼油、开氏石化等石化企业高速增长和三星电子、
LG电子、比亚迪电子等一批电子企业稳步增长的有力支撑下,全市工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为
55.7%,同比提高
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75.9%,拉动经济增长
13.7个百分点。
GDP 1730亿元,增长
18%,增幅创
1996年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04亿元,增长
5.5%;第二产业增加值
1021亿元,增长
23.7%;第三产业增加值
605亿元,增长
10.4%。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9年的
6.4:
55.8:
37.8调整为
6:
59:
35。在中海炼油、开氏石化等石化企业高速增长和三星电子、
LG电子、比亚迪电子等一批电子企业稳步增长的有力支撑下,全市工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为
55.7%,同比提高
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75.9%,拉动经济增长
13.7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财税收入实现高位增长。
2010年以来,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保持高位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全年四个季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增幅分别为:
30.1%、
34.3%、
28.2%、
29.2%,呈高位运行态势;合计占财政收入比重
37.1%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契税分别增长
23.9%、
47.6%、
26.9%和
35.7%,是拉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年财政收入占
GDP比重为
7.6%,比
2009年上升
0.4个百分点。
30.1%、
34.3%、
28.2%、
29.2%,呈高位运行态势;合计占财政收入比重
37.1%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契税分别增长
23.9%、
47.6%、
26.9%和
35.7%,是拉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年财政收入占
GDP比重为
7.6%,比
2009年上升
0.4个百分点。
同期,国、地税收入实现高位增长。全年四个季度国税收入累计增幅分别为:
118.7%、
100.2%、
50.8%、
36.2%,受
2009年下半年国税收入基数增加的影响,虽高位回落,但仍保持较高增长,总量突破
300亿元。全年四个季度地税收入累计增幅分别为:
45.5%、
33.8%、
29.4%、
26.9%,全年总量突破
100亿元。
118.7%、
100.2%、
50.8%、
36.2%,受
2009年下半年国税收入基数增加的影响,虽高位回落,但仍保持较高增长,总量突破
300亿元。全年四个季度地税收入累计增幅分别为:
45.5%、
33.8%、
29.4%、
26.9%,全年总量突破
100亿元。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向好。
2010年
1-11月,全市
192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579.3亿元,增长
36.6%,同比提高
23.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
193.6%,同比提高
3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
141.1亿元,增长
65.4%;实现税金
168.3亿元,增长
54.9%。
2010年
1-11月,全市
192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579.3亿元,增长
36.6%,同比提高
23.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
193.6%,同比提高
3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
141.1亿元,增长
65.4%;实现税金
168.3亿元,增长
54.9%。
(三)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品内销比重持续提升。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826.1亿元,增长
27.4%。其中,
TCL高清晰液晶电视模组一体化项目、比亚迪电动汽车铁电池系统等项目建成投产,德赛汽车电子一期工程、科锐
LED芯片项目一期工程试产,仲恺高新区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通讯产业基地、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惠州光电产业)、省
LED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全年电子行业增加值
281.5亿元,增长
18.7%;中海油
1200万吨炼油项目达产,中海壳牌扩能至
95万吨乙烯项目、中海油
40万吨
/年煅后焦项目竣工投产,石化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年石化行业实现增加值
303.1亿元,增长
41.2%。从
2010年
4月份开始,全市石化行业总量首次超过电子行业,成为总量最大的工业支柱行业;增幅全年保持在
40%以上,领先电子行业超过
20个百分点,引领工业快速增长。
826.1亿元,增长
27.4%。其中,
TCL高清晰液晶电视模组一体化项目、比亚迪电动汽车铁电池系统等项目建成投产,德赛汽车电子一期工程、科锐
LED芯片项目一期工程试产,仲恺高新区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通讯产业基地、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惠州光电产业)、省
LED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全年电子行业增加值
281.5亿元,增长
18.7%;中海油
1200万吨炼油项目达产,中海壳牌扩能至
95万吨乙烯项目、中海油
40万吨
/年煅后焦项目竣工投产,石化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年石化行业实现增加值
303.1亿元,增长
41.2%。从
2010年
4月份开始,全市石化行业总量首次超过电子行业,成为总量最大的工业支柱行业;增幅全年保持在
40%以上,领先电子行业超过
20个百分点,引领工业快速增长。
工业品内销比重持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
4015.4亿元,增长
34.9%。其中,在昆明、西安、沈阳等
3场“广东惠州产品展销会”成功举办等一系列扩内销措施的带动下,内销产品产值增长
48.6%,增幅高于出口交货值增幅
29.9个百分点;内外销结构为
59.7:
40.3,内销比重比
2009年上升
4.8个百分点。
4015.4亿元,增长
34.9%。其中,在昆明、西安、沈阳等
3场“广东惠州产品展销会”成功举办等一系列扩内销措施的带动下,内销产品产值增长
48.6%,增幅高于出口交货值增幅
29.9个百分点;内外销结构为
59.7:
40.3,内销比重比
2009年上升
4.8个百分点。
(四)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内外需呈均衡性增长。
金融存贷款实现新突破。随着我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0年东亚银行、平安银行、东莞银行、汇丰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国内外股份制银行纷纷进驻我市,推动了惠州金融业实现较快发展。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2087.5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
2038.6亿元,双双突破
2000亿元。同期,全市金融本外币贷款余额
1224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
1096.2亿元,突破
1000亿元。
2010年东亚银行、平安银行、东莞银行、汇丰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国内外股份制银行纷纷进驻我市,推动了惠州金融业实现较快发展。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2087.5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
2038.6亿元,双双突破
2000亿元。同期,全市金融本外币贷款余额
1224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
1096.2亿元,突破
100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逼近
900
亿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894亿元,逼近
900亿元,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其他服务业投资三大类别投资总量大、结构均衡,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服务业发展齐头并进,为惠州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900
亿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894亿元,逼近
900亿元,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其他服务业投资三大类别投资总量大、结构均衡,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服务业发展齐头并进,为惠州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
工业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突破
300亿元达
301.2亿元,增长
14.4%。其中,平海电厂、国华热电、比亚迪实业(手机零配件生产项目)、中海壳牌(新增
15万吨乙烯扩建项目)等大项目的年度投资均超过
10亿元。
工业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突破
300亿元达
301.2亿元,增长
14.4%。其中,平海电厂、国华热电、比亚迪实业(手机零配件生产项目)、中海壳牌(新增
15万吨乙烯扩建项目)等大项目的年度投资均超过
10亿元。
——
第三产业投资继续主导总投资增长。全年第三产业投资(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
591.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
66.2%;增长
20.4%。从项目构成来看,主要是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酒店和旅游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
267.9亿元,总量居全省第
5位;增长
52.8%。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从
2009年的
23.1%提高至
30%。
第三产业投资继续主导总投资增长。全年第三产业投资(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
591.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
66.2%;增长
20.4%。从项目构成来看,主要是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酒店和旅游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
267.9亿元,总量居全省第
5位;增长
52.8%。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从
2009年的
23.1%提高至
30%。
消费市场保持畅旺。在国家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政策引导下,我市继续完善商业网点布局,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开展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城乡消费品市场持续兴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82.5亿元,增长
19%,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其中,批发和零售业
530亿元,增长
19.3%,合计零售额占限额以上零售业比重约
50%的机动车燃料和汽车类零售额分别增长
36.6%和
38%;住宿和餐饮业
52.5亿元,增长
15.3%,其中星级酒店营业额
14.8亿元,增长
27.3%。
582.5亿元,增长
19%,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其中,批发和零售业
530亿元,增长
19.3%,合计零售额占限额以上零售业比重约
50%的机动车燃料和汽车类零售额分别增长
36.6%和
38%;住宿和餐饮业
52.5亿元,增长
15.3%,其中星级酒店营业额
14.8亿元,增长
27.3%。
外贸出口突破
200
亿美元。我市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外博会、“台湾·广东周”等各种经贸活动,引导企业利用网络平台抢抓订单,全市外贸出口恢复性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
342.3亿美元,增长
17.1%。其中,出口
202.3亿美元,增长
18%;进口
140.0亿美元,增长
15.8%。实现贸易顺差
62.3亿美元。
200
亿美元。我市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外博会、“台湾·广东周”等各种经贸活动,引导企业利用网络平台抢抓订单,全市外贸出口恢复性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
342.3亿美元,增长
17.1%。其中,出口
202.3亿美元,增长
18%;进口
140.0亿美元,增长
15.8%。实现贸易顺差
62.3亿美元。
(五)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物价指数环比出现回落。
2010年,我市进一步加大民生财政投入,扎实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人文关怀,用工环境进一步改善,最低工资保障标准从
670元提高到
810元,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12月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031.6亿元,比年初增长
18.9%;其中,城镇居民存款余额
809.8亿元,比年初增长
17.7%;农村居民存款余额
221.8亿元,增长
23.8%。全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565元,增长
10.7%。
670元提高到
810元,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12月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031.6亿元,比年初增长
18.9%;其中,城镇居民存款余额
809.8亿元,比年初增长
17.7%;农村居民存款余额
221.8亿元,增长
23.8%。全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565元,增长
10.7%。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实施了对低收入群体进行物价补助,启动价格调节
基金等措施,有效抑制了物价进一步快速上涨。全年CPI累计上涨3.2%。其中,11月份CPI上涨5%,涨幅创自2008年7月份以来27个月新高,12月份环比回落至4.3%。
基金等措施,有效抑制了物价进一步快速上涨。全年CPI累计上涨3.2%。其中,11月份CPI上涨5%,涨幅创自2008年7月份以来27个月新高,12月份环比回落至4.3%。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外贸出口增幅持续回落。全年四个季度外贸出口增幅分别为:
25.2%、
28.5%、
25.6%和
18%,呈逐步回落态势。由于全球经济预期不佳,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因素导致出口下降,进而对企业生产产生的影响需引起关注。
外贸出口增幅持续回落。全年四个季度外贸出口增幅分别为:
25.2%、
28.5%、
25.6%和
18%,呈逐步回落态势。由于全球经济预期不佳,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因素导致出口下降,进而对企业生产产生的影响需引起关注。
(二)金融存贷款增量趋紧。
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增量分别为
308.6亿元和
89.7亿元,分别比
2009年减少
133.4亿元和
292.5亿元,增量同比大幅减少。一年来,国家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和抑制通胀,采取了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等措施,
2011年的货币政策也将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对我市货币信贷进一步收紧进而对企业资金产生较大影响。
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增量分别为
308.6亿元和
89.7亿元,分别比
2009年减少
133.4亿元和
292.5亿元,增量同比大幅减少。一年来,国家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和抑制通胀,采取了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等措施,
2011年的货币政策也将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对我市货币信贷进一步收紧进而对企业资金产生较大影响。
(三)
CPI
累计涨幅达
3.2%
。全年
CPI四个季度累计分别上涨:
2.1%、
2.5%、
2.8%、
3.2%,呈逐季走高态势。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中,食品类上涨
6.5%,居住类上涨
5.4%,是拉动
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CPI
累计涨幅达
3.2%
。全年
CPI四个季度累计分别上涨:
2.1%、
2.5%、
2.8%、
3.2%,呈逐季走高态势。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中,食品类上涨
6.5%,居住类上涨
5.4%,是拉动
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来源:惠州统计信息网
(编辑:h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