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宏观经济

2010年1-9月梅州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0年前三季,全市各级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决策部署,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推进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总体形势判断及全年经济展望 
    前三季,我市经济走势向好,呈现稳步上升态势,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力增强,成效明显;农业稳步增长;工业增速回升较快,质量和效益提高;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房地产市场活跃;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展望全年,全市经济将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可望超过10.0%的计划目标。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是经济增速回升较快,产业结构趋向合理。据初步核算,2010年前三季全市生产总值422.21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由第一季度的9.1%到前二季度的11.8%,再上升到前三季度的12.8%,呈现逐季走高态势,增长速度在全省21个市中排行15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12亿元,同比增长6.3%,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76.44亿元,同比增长16.9%,拉动GDP增长7.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149.60亿元,同比增长15.5%,拉动GDP增长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65.65亿元,同比增长11.3%,拉动GDP增长4.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去年同期的19.7:42.2:38.1调整为今年的19.0:41.8:39.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二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力增强,成效明显。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升较快。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22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由第一季度的-21.6%到前二季度的10.0%,再上升到前三季度的17.1%,回升较快。其中,城镇完成投资97.38亿元,同比增长15.2%;农村完成投资23.84亿元,同比增长25.6%。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1.27亿元,大幅增长129.9%。  
    ——社会消费保持旺盛。1—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28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城镇139.47亿元,同比增长17.9%;农村84.81亿元,同比增长20.6%。 
    ——出口增幅较大。今年以来,我市贸易出口形势较好,增速保持在40%以上。1—9月,我市贸易出口总额完成69310万美元,同比增长54.8%。  
投资快速回升,消费持续旺盛,出口大幅增长,“三驾马车”有力地拉动全市经济较快增长。 
    三是农业生产稳步增长。1—9月,全市农业总产值134.07亿元,同比增长6.4%;农业增加值80.12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林业、畜牧业、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6.6%、7.5%,带动了农业稳步增长。 
    四是工业增速回升较快,质量和效益提高。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0.05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由第一季度的10.0%到前二季度的18.4%,再上升到前三季度的18.9%,呈现稳步较快增长态势。在总计中,轻工业同比增长14.3%,重工业同比增长21.3%。大中型工业实现产值178.29亿元,同比增长14.5%。六大支柱产业中,增长较快的电子信息和机电制造行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1.6%和25.6%。 
    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5.08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由第一季度的9.5%到前二季度的13.3%,再上升到前三季度的15.4%。前三季与上半年相比,增加值增速加快了2.1个百分点, 产值增速加快了0.5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速比产值增速快1.6个百分点,可见,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从分县(市、区)看,除市直外,其它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增速超过20.0%的有大埔、五华、梅江区、平远,分别为27.8%、25.4%、23.4%和20.0%。 
    1-8月,规模以上工业效益上升,亏损面缩小,利税总额增加。据统计,全市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为204.04%,比去年同期上升9.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0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124家,比去年同期减少17家,亏损面缩小12.1个百分点;累计利税总额50.70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利润总额18.32亿元,同比增长14.2%;企业亏损额2.13亿元。 
    1-9月,卷烟产量1336877万支,同比增长13.7%;水泥产量951.42万吨,同比减少1.8%;日用陶瓷产量4697万件,同比增长42.9%;发电量935317万千瓦时,增长10.5%。 
    五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1—9月,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3.98亿元,同比增长19.0%,从分地区看,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有梅县、梅江区、平远县、兴宁市,分别增长30.0%、30.0%、28.6%和21.5%。1—9月,全市地方财政支出64.68亿元,同比增长19.8%。 
    六是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据抽样调查统计,1—9月,累计市区居民可支配收入10848元,同比增长11.0%(未扣除物价因素)。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4.6%,成为城镇居民增收的主要拉动力量。1—9月,累计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205元,同比增长17.0%(未扣除物价因素)。 
    七是金融运行态势平稳,存、贷款增幅较大。9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04.29亿元,比年初增长14.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4.48亿元,比年初增长14.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5.70亿元,比年初增长18.8%。其中,短期贷款66.18亿元,比年初增长16.8%;中长期贷款254.84亿元,比年初增长18.5%。 
    八是房地产市场活跃。1-9月,房地产投资大幅增长129.9%,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112.8个百分点,从而有力地拉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房地产市场活跃,商品房销售较旺,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分别增长16.99%和72.43%,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九是物价水平继续小幅上升。1—9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2%,上升2.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3.55%,上升3.55个百分点。物价水平继续小幅上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全省排位仍然较后。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1%,比全省平均增长速度低7.0个百分点,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行第15位,排位仍然较后。在五个山区市中,梅州增速居五个山区市末位,增速比最高的云浮市28.8%低11.7个百分点,比倒数第二名的清远市17.6%低0.5个百分点。 
    1—9月,工业投资同比减少13.1%,比全省平均增长速度17.2%低30.3个百分点,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在第20位。工业投资规模小,总量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在第20位。工业投资少,将直接影响工业经济乃至整个经济增长后劲。 
    二是工业处于恢复性增长,增速在全省排位仍然较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从2008年至2009年,我市工业经济一直处于低位运行,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在5.0%-10.0%之间波动,2010年起有所好转,增速有所提高。由于近年新增大型、造血型工业项目较少,速度提高主要依靠和来源于现有工业的恢复性增长。 
    1-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比全省平均增长速度17.6%低2.2个百分点,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行第18位,排位仍然较后。在五个山区市中,梅州增速居五个山区市末位,增速比最高的河源市27.5%低12.2个百分点,比倒数第二名的韶关市19.9%低4.5个百分点。  
    六大支柱产业在工业中的主导作用仍较弱。1-9月,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5.50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低2.4个百分点。 
    三是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减少。1-9月,梅州实际利用外资4071万美元,大幅减少-41.0%。 

    四、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工业投资力度。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在梅州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要实现“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的目标,必须依靠投资的持续大幅增长,特别是要依靠工业投资的持续大幅增长,推进和发挥主导产业作用,进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梅州投资的关键在于招商引资,要着力招引适合梅州绿色经济崛起的大资金、大项目。 
    二是发展新型工业,转变增长方式。结合实际,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新能源、生物及生化制造业、高端尖端工业等。 
    三是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城市。重点要制订科学发展的城镇规划,抓好“三旧”改造,在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同时,构建大型商贸物流中心,打造宜居宜业城市。 
    四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和壮大第三产业,把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成为拉动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先锋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五是继续刺激消费。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扩大内需,进一步促进城乡消费。 

来源:梅州统计信息网

(编辑:h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