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惠州经济加速回升。因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及今年形势好转,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走出负增长区间,且大部分指标回升态势强劲,从工业、投资、消费、出口、财税的增幅综合判断,惠州经济的回升势头居珠三角前列。总投资193亿元的中海油炼油一期项目去年成功投产,为我市今年的经济增长、财税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力支撑;大项目投资拉动明显,新的经济增长点比较突出。
财政收入增长48.8% 1-2月,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1亿元,增长48.8%,增幅比上年同期(-9.2%)大幅上升5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32.8%)高16个百分点,略低于广州(55.1%)、佛山(50.4%),
居珠三角第3位、全省第3位。其中,国地税两税收入转入15.7亿元,增长49.8%;非税收入2.4亿元,增长42.7%。同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支出20.2亿元,增长25.2%。
居珠三角第3位、全省第3位。其中,国地税两税收入转入15.7亿元,增长49.8%;非税收入2.4亿元,增长42.7%。同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支出20.2亿元,增长25.2%。
税收收入成倍增长 1-2月,全市国地税收入合计85.3亿元,增长115.4%。
国税收入68.9亿元,增长137.4%,增幅比上年同期(-24.9%)大幅上升162.3个百分点,
居全省首位。其中,海关代征税增长121.1%、国内增值税增长71.3%、外资企业所得税增长111.9%、车辆购置税增长70.9%。
地税收入16.3亿元,增长55.2%,增幅比上年同期(-17.7%)大幅上升72.9个百分点,
居珠三角首位、全省第3位。其中,营业税增长57.4%、企业所得税增长78.5%、土地增值税增长58.2%。
国税收入68.9亿元,增长137.4%,增幅比上年同期(-24.9%)大幅上升162.3个百分点,
居全省首位。其中,海关代征税增长121.1%、国内增值税增长71.3%、外资企业所得税增长111.9%、车辆购置税增长70.9%。
地税收入16.3亿元,增长55.2%,增幅比上年同期(-17.7%)大幅上升72.9个百分点,
居珠三角首位、全省第3位。其中,营业税增长57.4%、企业所得税增长78.5%、土地增值税增长58.2%。
工业增长65.4% 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6.4亿元,增长65.4%,增幅比上年同期(-15.1%)大幅上升80.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16.9%)高出48.5个百分点,
居全省首位,大幅领先于第二位的清远和揭阳(均为31.3%)。工业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是中海炼油项目是去年5月份后投产,无对比基数;
二是规上企业发展整体提升。金融危机之后,企业优胜劣汰趋势明显,一些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劣势企业逐步退出市场,提升了规上企业整体实力。经过经济普查核定和一批新投产企业纳入统计,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达到1860家,比去年同期的1495家多365家。
三是经济环境好转。相对于去年初经济处于最低谷的情况而言,今年经济环境好转。今年头两月停产放假的企业为13家,而上年同期为73家。
居全省首位,大幅领先于第二位的清远和揭阳(均为31.3%)。工业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是中海炼油项目是去年5月份后投产,无对比基数;
二是规上企业发展整体提升。金融危机之后,企业优胜劣汰趋势明显,一些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劣势企业逐步退出市场,提升了规上企业整体实力。经过经济普查核定和一批新投产企业纳入统计,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达到1860家,比去年同期的1495家多365家。
三是经济环境好转。相对于去年初经济处于最低谷的情况而言,今年经济环境好转。今年头两月停产放假的企业为13家,而上年同期为73家。
石化行业增长2.1倍。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石化行业完成增加值39.7亿元,增长212.1%。销售产值累计超亿元的55家企业中,除了上年新投产的中海油炼化、开氏石化、兴达石化外,中海壳牌、忠信化工、惠菱化成、普利司通轮胎等石化主力企业均实现倍数以上的增长。
电子行业增长46.5%。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子行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46.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54.9个百分点。在销售产值累计超亿元的55家企业中,呈倍数以上增长的电子企业有:比亚迪电子、TCL移动通信、信华精机、联想电子、TCL商用科技、科锐光电、TCL海外电子、西门子汽车电子、数码特信息电子、雷士光电、蓝微电子、震雄铜导体等12家企业。
进入2010年,惠州工业两大支柱行业的对比格局改变,石化行业规模赶超电子行业态势明显。同时,由于以内销为主的石化行业发展迅猛,惠州规模以上工业的内外销比重发生根本性调整。今年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536亿元,增长85%。其中,内销产值328.7亿元,增长147%;出口交货值207.3亿元,增长32.3%,内外销结构为61.3:38.7,内需比重在2009年领先外销7.6个百分点的基础上,扩大至领先22.6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继续快速发展 1-2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5.7亿元,增长55.8%,扭转了上年全年各月负增长的局面,略低于珠海(64.2%),
居珠三角第2位。同期,商品房销售面积42.4万平方米,增长82.7%;商品房销售金额19.3亿元,增长116.1%,新房成交量和交易额两项指标的增幅继续保持上年底的高位水平。商品房空置面积225.7万平方米,增长236.3%,比上年底新增36.1万平方米。
居珠三角第2位。同期,商品房销售面积42.4万平方米,增长82.7%;商品房销售金额19.3亿元,增长116.1%,新房成交量和交易额两项指标的增幅继续保持上年底的高位水平。商品房空置面积225.7万平方米,增长236.3%,比上年底新增36.1万平方米。
新开工项目和大盘引领投资增长。1-2月,全市298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投资额达3000万元的项目有11个,合计投资额7.8亿元,占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比重为49.7%。这11个房地产项目中,新开工的项目有4项,其余项目大部分都是累计投资规模达3亿元以上的大楼盘,如半岛一号、华贸中心、奥林匹克花园、岐山度假村、东方威尼斯、中航城等。
小户型销售比重上升较快。1-2月,全市商品房各户型新房成交量分别为:
小户型(90平方米以下)13.6万平方米、
中户型(90~140平方米)16.1万平方米、
大户型(140平方米以上)11.1万方平米,占全市住宅成交量的比重分别为:小户型33.4%、中户型39.4%、大户型27.2%,对比2009年末,小户型的比重大幅上升6个百分点,中户型上升3.8个百分点,大户型下降9.8个百分点。
小户型(90平方米以下)13.6万平方米、
中户型(90~140平方米)16.1万平方米、
大户型(140平方米以上)11.1万方平米,占全市住宅成交量的比重分别为:小户型33.4%、中户型39.4%、大户型27.2%,对比2009年末,小户型的比重大幅上升6个百分点,中户型上升3.8个百分点,大户型下降9.8个百分点。
大亚湾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新房成交量增幅均居全市首位。全市各县(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中,惠城区总投资额为9.5亿元居于首位,大亚湾区2.2亿元、惠阳区1.8亿元分别居于第2、第3位,对比上年底,大亚湾区的投资额反超惠阳区。从增速看,扭转了上年底只有惠东县为正增长的局面,1-2月除了博罗县的投资额为负增长外,其余县(区)都实现正增长,其中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大亚湾区93.9%、惠城区80.4%、惠阳区53.2%;
全市各县(区)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中,惠城区20.5万平方米居于首位,大亚湾区15.7万平方米居于第2位。从增速看,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大亚湾区176.3%、惠东县158.8%、惠城区68.2%;龙门县下降24.9%,是唯一为负增长的地区。
投资增长42.3%
1-2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57.3亿元,增长42.3%,增幅比上年同期(-8.3%)大幅上升50.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19.1%)高23.2个百分点,略低于江门(57.7%),
居珠三角第2位。其中,工业投资25.7亿元,增长35.4%;第三产业投资(含房地产开发投资)31.5亿元,增长50.7%。
1-2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57.3亿元,增长42.3%,增幅比上年同期(-8.3%)大幅上升50.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19.1%)高23.2个百分点,略低于江门(57.7%),
居珠三角第2位。其中,工业投资25.7亿元,增长35.4%;第三产业投资(含房地产开发投资)31.5亿元,增长50.7%。
大项目主导工业投资增长。1-2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长35.4%,扭转了上年负增长的局面,比上年末大幅上升35.5个百分点。主要是平海电厂、惠州蓄能电站、国华热电为代表的能源企业投资,以及比亚迪电池、比亚迪实业、TCL光电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企业和中海油能源、中海壳牌为代表的石化企业的大项目投资拉动。在完成投资额超5000万元以上的17个项目中,工业项目有12项,投资额合计19.7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达76.7%。
零售总额增长16.9%
1-2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3.1亿元,增长16.9%,比全省平均水平(18.9%)低2个百分点,略低于佛山(17.9%),
居珠三角第2位、全省第3位。其中,批发和零售业85.8亿元,增长18.1%,主要是超市、家电连锁店和汽车及成品油销售情况良好;住宿和餐饮业7.2亿元,增长3.7%。虽然星级酒店零售额增长较好,但占比达83.7%的限下餐饮业和个体户营业额增幅低迷,下降1.7%。
1-2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3.1亿元,增长16.9%,比全省平均水平(18.9%)低2个百分点,略低于佛山(17.9%),
居珠三角第2位、全省第3位。其中,批发和零售业85.8亿元,增长18.1%,主要是超市、家电连锁店和汽车及成品油销售情况良好;住宿和餐饮业7.2亿元,增长3.7%。虽然星级酒店零售额增长较好,但占比达83.7%的限下餐饮业和个体户营业额增幅低迷,下降1.7%。
大型超市和家电巨头零售额普遍大幅上升。1-2月,全市限额以上的29家大型超市实现零售额5亿元,增长26.7%。其中,高速增长的有:天虹商场、海雅百货、港惠新天地等,人人乐超市、万佳超市则为负增长(注:因统计制度改革,沃尔玛、吉之岛、肯德基等在外地注册法人单位的企业,现不直接纳入在惠统计范围)。同期,全市限上家电销售企业实现零售额1.9亿元,大幅增长80.2%,扭转了上年下降2.6%的负增长局面,国美、苏宁两大家电零售企业都呈现较快增长。
汽车及成品油零售增幅超过30%。1-2月,全市37家限额以上汽车专卖店实现零售额3.9亿元,增长48.4%。其中,俊峰丰田、合宝汽车、永惠汽车、大众汽车的零售额高速增长,标志、辉达等专卖店为负增长。同期,全市汽车成品油零售额实现13.2亿元,增长36.4%,扭转了上年下降4%的负增长局面。主要原因是,自去年中海油在惠州全面布设销售站点后,正式走上零售终端,今年其成品油零售额高速增长,进而带动全市零售额大幅上升。
星级酒店零售额总体增长较快。1-2月,全市61家星级酒店实现零售额1亿元,增长21.3%。在上年度零售额超2000的16家酒店中,天悦大酒店、家路国际大酒店、喜来登度假酒店、涛景高尔夫度假村酒店、运兴温泉酒店等营业额都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康帝国际酒店和万事达酒店扭转了上年负增长的局面,惠阳新丽晶南海渔村和丽景花园酒店、龙门南昆山大观园酒店等为负增长。
外贸出口增长23%
1-2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9.5亿美元,增长30.6%,比全省平均水平(30.9%)低0.3个百分点,
居珠三角第7位。其中,
出口额22.6亿美元,在2月单月高速增长52.4%的拉动下累计增长达23%,扭转了去年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的局面,首次“转正”,比全省平均水平(22.1%)高0.9个百分点,与 珠海并列
居珠三角第6位;
进口额17亿美元,增长42.2%,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45.2%)低3个百分点,
居珠三角第7位。
1-2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9.5亿美元,增长30.6%,比全省平均水平(30.9%)低0.3个百分点,
居珠三角第7位。其中,
出口额22.6亿美元,在2月单月高速增长52.4%的拉动下累计增长达23%,扭转了去年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的局面,首次“转正”,比全省平均水平(22.1%)高0.9个百分点,与 珠海并列
居珠三角第6位;
进口额17亿美元,增长42.2%,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45.2%)低3个百分点,
居珠三角第7位。
本外币贷款增幅同比回落 2月末,全市
本外币存款余额1812.5亿元,比年初增长1.9%,增幅比上年同期(1.2%)小幅上升0.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4.4%)低2.5个百分点;
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169亿元,比年初增长3.1%,增幅比上年同期(8%)回落4.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8.5%)低5.4个百分点。2月份新增本外币贷款9.4亿元,比1月份的贷款量大幅减少15.9亿元。
本外币存款余额1812.5亿元,比年初增长1.9%,增幅比上年同期(1.2%)小幅上升0.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4.4%)低2.5个百分点;
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169亿元,比年初增长3.1%,增幅比上年同期(8%)回落4.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8.5%)低5.4个百分点。2月份新增本外币贷款9.4亿元,比1月份的贷款量大幅减少15.9亿元。
利用外资增长9.3%
1月,全市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6473万美元,增长9.3%,增幅比上年同期(12%)低2.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5.4%)高3.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6118万美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利用外资353万美元,下降57.7%。
1月,全市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6473万美元,增长9.3%,增幅比上年同期(12%)低2.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5.4%)高3.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6118万美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利用外资353万美元,下降57.7%。
CPI上涨2.1% 2月份CPI同比上涨3.7%,累计上涨2.1%。受上年物价下行和年末基本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呈升高态势。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七升一降”,只有衣着类价格下降,其余均呈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居住类上涨4.2%、食品类上涨2.9%、交通和通讯类上涨2.7%,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市区居民收入增长8.1% 1-2月,惠州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8元,增长8.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9%。
来源:惠州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