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广东新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广东省中医院共建的新会陈皮保健食品研发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此次合作是传统中药与生物技术结合应用的一次科技创新,是新会陈皮产业迈向医、药和保健食品方向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为促进新会陈皮产业科研成果转化,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宝堂自2007年起,专注新会柑、新会陈皮综合利用科研领域,先后与6所高校、1所研究所展开合作,累计取得了30多项科研成果。
硕果累累的背后,是新宝堂不忘初心的十年坚持。据了解,新会陈品保健品研发中心由广东新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广东省中医院共建,此次合作是传统中药与生物技术结合应用的一次科技创新,是新会陈皮产业迈向医、药和保健食品方向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将促进新会陈皮产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为陈皮产业探索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当天上午,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与广东省中医院原副书记黄慧玲教授、新会区政府副区长黄锐楼、新宝堂董事长陈柏忠共同揭牌,五邑大学副校长周飚,新会区农业,文化,食药监、卫计等部门负责人出席。
活动中,黄锐楼对远道而来的广东省中医院院领导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新会区政府对这次合作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新会陈皮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新会陈皮产品愈发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特别是在保健领域,口碑甚好。目前,新会区的新会柑种植面积超过6.5万亩,新会柑年产量超过7万吨,新会陈皮、新会柑茶等系列陈皮产业链年产值已超过50亿元。为了加大新会陈皮产业影响力,就必须促进陈皮产业向大健康产业方向发展,深度延伸陈皮产业链,“新会陈皮保健食品研发中心”的成立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具有推动和指引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表示,新会陈皮是药食同源的好产品。根据中医古籍记载,很多药方中都会用到广陈皮(新会陈皮),对很多疾病均有疗效。而且新会陈皮对脾胃类疾病有显著疗效,脾胃保养正是日常保健的关键。我们希望在新会陈皮产品的基础上,运用生物科技进行深度研究和开发,研发新型保健产品。提高新会陈皮的方便性和可及性,为大众提供使用方便、品质有保障的保健品,力求在大健康产业中有所建树。
“对于合作我们充满了信心与动力”,新宝堂董事长陈柏忠如是说,“此次合作是一次具有方向性的合作。传统的新会陈皮产业还停留在农业发展方向,这次我们主张把现代生物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响应国家大健康产业战略,致力于研发新会陈皮相关新型保健品,以加快新会陈皮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尝试探索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接下来,广东省中医院将结合自身优势,提供具有临床医疗成效的一些处方,与新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同针对处方进行科学研究,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将保健处方的机理和原理研究透彻,为产品研发提供技术保证。通过科学研究,陈皮的生物效应和利用率得以提高,保健价值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在保持新会陈皮效用道地性的同时减少浪费,让新产品更能迎合市场需求。
新宝堂10年取得了30多项研究成果新会陈皮酵素产品将于11月上市
在专业的科研团队努力下,新宝堂在陈皮的年限与成分变化、陈皮的产地与成分变化、陈皮的成分与医药应用、临床应用等领域中深耕,10年间取得了30多项研究成果。
目前已与国内6所大学和1所医疗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其科研团队自2007年以来对广陈皮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发表SCI国际研究论文7篇、国内研究论文20篇,主持广陈皮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级自然基金项目等9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负责起草的陈皮药材质量标准被美国药典收录。在道地药材广陈皮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方面、道地药材广陈皮天然产物活性成分、提取物及其质量控制研究方面均有突出成绩。
在新会陈皮科研领域取得成就的同时,新宝堂致力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并于2016年1月,成立广东新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此正式推动新会陈皮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据悉,新会陈皮生物科技产品——新会陈皮酵素将于2017年11月上市。
弹指一挥间,十年来新宝堂默默在陈皮科研、理论体系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孜孜不倦地耕耘,先后收获了数十项的科研成果,建立了丰富的数据库与资料库,为新会陈皮长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在推广、传承新会陈皮文化的路上,新宝堂将以传承文化结合高新科技为引领,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推进产学研发展,以“高科技+养生文化+旅游”模式拓展新会陈皮产业链,发展大健康产业。
■新宝堂专家顾问团队介绍
蔡英杰
教授,世界益生菌专家、亚洲乳酸菌协会会长、肠道专家
日本东京大学农学博士
曾任台湾阳明大学生化所所长、医学系生化科主任、东京大学生物科技系客座教授。创设了台湾乳酸菌协会,担任第一、二届理事长;参与创设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担任第二、三届会长。发起并主持了“肠道健康公益宣导活动”(2004-2006年),2009年与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及中国蒙牛公司发起“肠道关爱公益活动”。创设中华本草芳香保健协会,且担任第一届理事长。被亚洲地区各大媒体称为“亚洲乳酸菌教父”“肠道专家”“养生专家”“便便博士”,受到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媒体广泛报道。
刘鄂湖
教授,生药学博士,中国药科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以中药活性成分与质量评价为核心,开展中药化学物质组集成表征与质量控制、主效成分(群)阐释及整合作用机理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共88篇(SCI收录68篇),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等课题;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包括Green Chem、Mol Cancer、Sci Rep、Oncotarget、J Chromatogr A、Analyst、Food Chem等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68篇,所发表论文被SCI引用9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3项;起草了陈皮等药材质量标准,被美国药典和中国药典收录。
刘敏超
教授,博士,五邑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环评工程师,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
主授的本科教学课程有:《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环境监测》等;研究生教学课程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进展》《绿色化学》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水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等。主持1项国家级、2项省部级、多项市厅级课题,参加了多项国家、省部、市级课题及横向科研项目。已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EI收录5篇;参编和撰写教材、专著多部。
郑国栋
副教授,中山大学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主任
广东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2014年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广州医科大学“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级重点培养对象。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SCI)、Phytochemical analysis(SCI)等杂志审稿人。近来专注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提取物及其质量控制研究。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SCI)、John Wiley、Phytochemical analysis(SCI)等期刊发表广陈皮相关研究SCI论文15篇,目前参与陈皮研究相关科研项目3项,在道地药材广陈皮天然产物活性成分、提取物及其质量控制研究方面成绩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