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会员动态

20年走向经济新常态下的商业创新之路






20年,益华百货破浪前行追逐梦想;20年,益华百货开拓创新连锁发展;20年,益华百货跨越腾飞香港上市;20年,益华百货厉兵秣马再创辉煌。回望2014年,经济下行,百货业更是整体下滑出现负增长,益华百货逆势而上,全年业绩录得收益约7.101亿元;毛利总额3.780亿元,同比上升5.9%;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上升3.2个百分点,至53.2%;净利润增 74.4% 至 2910 万元,为益华百货20 年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抢占先机打造完美体验模式

20年前,也就是益华百货开业的1995年,中国发展进入一个转折点。八五计划的成功,让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城乡人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消费力也在不断增强,那时的百货公司只需专注于卖东西,专注于价格,毫不费力地就可以把顾客的钱赚了。

这样的好环境,让大部分百货公司很少在销售以外的事情上费力,而益华百货从一开始便剑走偏锋,创新打造了一个城市生活综合体,吸引了一批并非出于购物目的而聚集于此的消费者。正因为这样一个尝试,让益华收获了最初一批忠诚顾客,也让益华人比别人更早意识到,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变化趋向和现今业内热议的体验式消费的价值所在。

20年过去,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者品位和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而互联网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更是将百货店由暖春带到了寒冬。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80后、90后年龄段消费者成为了消费主力,他们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购物的模式,制定了新的购物准则。其购置力、购置认识、购置话语权对传统营销模式、渠道以及营销运作提出了无可回避的挑战。这些人在改变零售商业的规则。

消费者的变化,让百货店的经营策略也不得不转变。过去百货店是消费者的生活指南,而现在却只能成为其生活的调色版。你必须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的多元需求,带给其一种品质生活的体验才能吸引其到店。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商也不是一定就能把百货公司逼到无路可走。相比之下,现在百货公司体现一站式消费的购物模式在功能业态丰富性、空间体验感、服务完备度等方面可以达到的水准并不是在电商那里可以达到的。

对于益华来说,从成立伊始便坚持的城市生活综合体的经营模式,正迎合现今新的购物模式和消费准则。在各个同行还在苦苦摸索适应体验式消费这种全新模式之际,我们早已洞悉其中精髓并成功复制推广至各地。


审时度势稳扎二三线城市发展

益华百货成立于”扩大国内外市场销售”的背景下,那时经济正日益走向开放,中国零售业更被赋予开放先锋的重任,备受各级政府关注重视。同时行业受内外资政策影响开始形成区域分割。选择在哪发展,成为了零售企业所需考量的头等要事。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其发展的战略谋划和扩张策略除需符合零售业内在发展规律,更需与国家宏观经济走势以及政策环境合拍。

对于任何一家零售企业来说,选择在哪或不在哪发展,并非有一本商业教科书摆在那可供你指导,你的战略谋划和扩张策略既要考量零售业内在发展规律,同时更要学会怎样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以及政策环境合拍。

在改革开放初期,最先享受政策倾斜优惠以及资源十足的一线城市自然成为商家必争之地。而今,当一线城市市场逐渐开始饱和,潜力十足的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城市自然成为了拓展新焦点。


再一次地,益华百货占领了先机。

成立二十载,益华百货始终专注于耕耘开拓二三线市场,所考量正是避开竞争的高峰,以较少的投入提早开发未来的发展宝地。比如说益华百货首家分店便设在中山古镇,因为益华人相信一些城市,甚至市镇,经济发展很快,其消费扩张甚至超过一线城市;又如人所说,土豪的钱也是钱,团购的购更是购,这种情况在三四线城市表现较为明显。

但无论如何,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商业升级的路径规律最终是相同的。目前大部分二三线城市正处于从业态丰富阶段到业态替代阶段升级的历史节点,商业形式逐渐从百货店、超市等升级为购物中心,消费者也正在追求生活品质、强调体验感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路径上得到提升。

虽然目前二三线城市零售市场结构正由以传统国有百货为主的模式向以主力店为支撑的大型购物中心的模式转变,但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发展所形成的居住特点和消费特点,以经营选购品为主的百货商店仍然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其体现在挖掘特定品牌商品的深度以及满足需求、引导生活,提供更完善服务方面等特性,使它更适合成为这类城市商圈的主角。由此看来,早已扎根于二三线市场当中的益华百货未来依旧大有可为。


扩宽路径开拓自采自营业务

稳占先机的发展,自然令人兴奋不已。然而市场总是瞬息万变,若安于现状,企业便会马上落于人后。因此,如何继续创新拓展业务宏图,成为益华人不断思考探索的课题。

近年,电商的崛起,租金、人力等经营成本的不断上涨等原因造成了零售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而目前我国百货企业所普遍采取的联营模式也是导致整个行业陷于困境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现实已很清楚,通过制定保底销售条款及对销售额倒扣抽成,并辅以各种收费作为盈利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种模式已经无法为百货业创造新的利润空间。

为突破困境,益华百货开始探索自采自营之路。从生产经营自有品牌,到海外采购业务的拓展。益华人凭借多年累积下来的资源和经验,采取循序渐进、重点推进的策略,从多方面全面探索开展全新的经营道路。目前,公司已建立全新架构推进新业务的发展。与此同时,益华百货也正高度重视并着手培养自己的专业买手,把握潮流和趋势实行买断经营,以实行专业化、差别化销售,逐步降低对原有渠道的依赖,进而最大限度赚取商品差价,实现更大盈利。


顺势而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电商的蓬勃发展对实体店造成的冲击近年零售业不能忽视的挑战。两者间是否只能处于对立,能否共生,成为业内讨论热点。新世界百货中国首席运营官陈旭存在谈及互联网浪潮对传统零售的冲击时曾引用过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诚然,世事的解读总有明暗两面,灭顶之灾下仍有柳暗花明,互联网的冲击也大抵如此。整个零售产业链本身是需要多者参与的,电子商务并不代表说就是直销,或者是从工厂出来就卖给用户,整个渠道关系仍然会存在,不过会被重新构建。很难说这种面临渠道被重新构建的局面对线下零售企业来说是祸是福,但却绝对是机遇。

事实上,早在2013年下半年,互联网企业同国内主要的零售企业的O2O合作就开始搅热了实体渠道价值链,特别是腾讯、阿里和百度,争先恐后地成为零售百货业的合作伙伴。围绕腾讯的微信平台,大型百货企业就公众账号、微信购物、微信支付方面合作频繁,而与阿里合作则基于其电商的垄断优势以及实体渠道的便利性。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酝酿、筹备,益华百货同样决定大胆触电,组建电子商务部门,正式面向中山地区试行推出了官方网购平台——益华在线。通过将近半年的试行运营,益华这项全新业务逐渐走上轨道,并获得了顾客认同。而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益华将结合自身的业务资源优势,坚守差异化经营的原则,探索独特的线上线下结合发展道路,以继续扩大电子商务业务,塑全新业绩推动力。

再回到此前的话题,简单地说就是,移动互联的时代O2O 领域的发展前景本身也充满变数,一两年后O2O 市场会是什么样现在也难以预料。也因此,谁也不必和谁去赌什么。成立20年来,益华百货所经历的中国零售业发展过程也一直都曲折起伏,也一直充满变数,无所谓好与坏,能走过来就是好。


智拓商机寻求新的经营增长点

租金成本的不断上涨,同样是近年造成零售企业经营压力日益剧增的要因之一。租金问题反映的是商业与商业地产之间存在的其中一个矛盾,而这只是一个表象,还有更大的矛盾隐藏其中,中国的许多开发商在做商业地产时,更多的是考虑为住宅地产增加附加值或者追求短期的高额回报,而零售企业则着重长远持续的经营收益。两者的目标有着极大的差异。

早年,在市道较好的时候,开发商往往只需招进一家主力店,便能带动广场的整体招租业务,因此,开发商会提供较优惠的租赁条件以吸引品牌零售企业进驻,以加快招商进程,尽快回笼资金。而需考虑长线发展的品牌零售企业则倾向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扩张,一般采取租赁而很少考虑以参股或直接投资控股的方式与开发商合作。尽管这让品牌零售企业拥有较少的话语权,令其管理模式推行和经营的灵活自主性带来不利。但这种合作方式具回避经营风险的特色,权衡之下,品牌百货公司大多认为这种不利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中国房地产业的急速发展和市场的日益饱和,却逐渐让这种不利放大。新项目的过度开发,让开发商陷入了招商难,投资回报低的困境。为尽快回笼资金,开发商只有不断提高旧有项目的租金,这又让零售企业面临难度。矛盾的不断膨胀,最终让零售企业开始反思并调整其经营扩张战略。自持物业开始进入各家零售企业的议事日程。

为减轻租金不断上涨压力,益华百货近年来也正在积极尝试如何另辟蹊径一改原有的租赁方式,目前已运作的项目有广东恩平的益华广场等。中长期益华百货准备在资本项目的运作上侧重内地有关收购或物业投资机会,比如说寻机以低成本方式购入内地二三线城市的大型购物商场及零售店等有关物业,然后再充分利用大股东的项目资源,将“益华百货”的品牌进行包装经营,或将多余部分出售,以降低经营成本,获得丰厚的回报。

同时,商业地产的招商难现状也为益华百货带来另一个商机,公司开拓全新的业务,为商业广场提供项目开发顾问服务,通过收取顾问费用和品牌授权费等方式盈利。目前已签订了肇庆大旺广场和韶关南雄两个项目。新业务为公司带来了全新的收益增长动力,并为企业未来的腾飞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