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达20246.72亿元,同比增长16.3%;单12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5.96亿元,增长16.4%。
从全国范围看,广东消费市场增速比全国略低0.7个百分点。从主要沿海省市看,广东比上海高4.0个百分点,比江苏、浙江和山东分别低1.2个、1.1个和1.0个百分点。
一、基本情况
(一)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
2011年,在国家大力促进和鼓励消费政策引领、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等因素带动下,广东消费品市场保持繁荣稳定。从各月情况来看,除1月和3月以外,各月零售额均保持16.0%以上的增长,增速从4月的16.0%到9月和11月最高达到16.9%。从绝对量来看,5月份在“五一”节日消费的带动下,零售总额达到一个小高峰,实现零售额1673.84亿元,为上半年最高;下半年作为消费旺季,同时商家为实现全年销售业绩与目标,促销力度加大,零售总额逐月走高,加上黄金周的拉动,10月份掀起一个高潮达到1834.09亿元,12月年尾因素影响,实现零售额1845.96亿元,达到全年最高峰(见图1)。
图1 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同比增速
单位:亿元、%
(二)城乡市场共同发展。
2011年,全省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7348.90亿元,同比增长16.4%,增幅略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7%;单12月实现零售额1587.12亿元,增长16.3%。乡村市场累计实现零售额2897.82亿元,增长15.4%;单12月实现零售额258.84亿元,增长16.9%。
(三)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快速增长。
2011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和单位实现零售额8374.95亿元,占全部零售额比重达41.4%,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4.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6个百分点。从各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是推动消费市场发展的主力,全年实现零售额7525.76亿元,增长25.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49.19亿元,增长23.6%,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9个百分点。
大型企业发展迅速。据快报初步统计,2011年全省零售额排名前百位的批零住餐企业实现零售额2918.83亿元,同比增长27.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4.4%。其中,零售额超百亿元的企业有5家,实现零售额607.16亿元,增长23.4%。
(四)重点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2011年,全省378家批发和零售业重点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79.33亿元,同比增长16.2%;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48.58亿元,同比增长35.2%;主营业务利润648.48亿元,增长11.8%;利润总额302.40亿元,增长17.1%。275家重点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5.91亿元,同比增长14.2%;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52.86亿元,同比增长25.8%;主营业务利润148.17亿元,增长15.9%;利润总额37.54亿元,增长23.2%。
(五)粤东地区领跑消费市场。
从四大经济区域看,粤东、粤西、粤北消费市场发展较快,地区间差异逐步缩小。粤东地区累计实现零售额2167.16亿元,增长18.7%,比全省高2.4个百分点;珠三角实现零售额14575.58亿元,增长15.7%;粤西实现零售额2013.47亿元,增长17.7%;粤北实现零售额1490.51亿元,增长16.0%。
从各市的情况来看,零售额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广州、深圳和佛山,分别实现零售额5243.02亿元、3520.87亿元和1931.41亿元,三市零售额约占全省的五成多。零售额增速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揭阳、茂名和湛江,分别增长28.4%、19.8%和19.5%。
(六)金银珠宝、石油制品等商品大幅增长。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统计显示,2011年受国际金价大涨以及资金避险需求加大等因素影响,黄金等保值类奢侈品零售额大幅增长,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124.94亿元,累计增长35.6%。受油价上涨以及汽车存量增大等因素影响,石油类商品增长较快,实现零售额1751.55亿元、累计增长31.6%。此外,吃、穿、用基本生活用品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741.40亿元,增长20.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632.28亿元,增长23.9%;日用品类实现零售额291.48亿元,增长21.1%;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零售额142.45亿元,增长44.4%;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21.48亿元,增长33.9%。
二、存在问题
(一)高通胀影响零售额实际增速。
去年以来物价持续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导致“惜买”现象加剧,对消费市场的影响较为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如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为10.7%。分月看,1月实际增速为11.0%,3月零售额实际增速迅速下滑为8.9%,为全年实际增速的最低点(见图2),到9月份由于物价的逐步回落,高物价对零售额实际增速的影响也在逐步减弱,12月零售额实际增速明显回升,为11.8%,比年初高0.8个百分点。通胀水平持续高位运行,尤其是与普通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和食品价格的较快上涨,必然会对中低收入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图2 2011年各月广东零售额名义与实际增速
单位:%
(二)汽车类、家电类商品销售明显回落。
受油价上涨、刺激汽车消费的优惠政策退出、近年汽车消费需求刚性释放、城市汽车消费软环境转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汽车类零售额增长放缓,全年实现零售额2261.67亿元,累计增长18.3%,同比回落18.0个百分点。从各月走势来看,汽车类零售额增速在波动中不断下滑,从1月初的24.9%降至5月份的11.9%,为上半年的最低点,到12月底更是下滑至个位数,仅增长8.8%(见图3)。刺激家电消费的政策效应弱化以及楼市降温等一系列因素也导致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幅回落,全年实现零售额500.06,增长12.6%,增速回落19.2个百分点。上述两类商品增速回落影响全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达2.2个百分点。
图3 各月汽车类零售额增速
单位:%
(三)商品质量问题困扰消费市场。
2011年连续发生的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曝光、鲜奶质量问题、汽车质量投诉大幅上升,进入国内市场的洋品牌及进口商品质量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困扰消费市场。
三、政策建议
(一)加快改革步伐,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基础,是决定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大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从而促进消费。一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确保初次分配向劳动者倾斜,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藏富于民;二是加大税收改革步伐,减低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三是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二)稳定物价,保证人民基本生活。
物价的平稳直接关系到普罗大众的衣食住行。去年以来物价的较快增长已经对普通居民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所以要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一是加大生产力度,增加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二是加强市场监测,密切关注市场价格走势,以便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三是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推动农超对接、平价商店的建设,借以稳定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三)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宽消费领域。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公共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汽车类高速增长的局面难以重现,在这种情况下,要积极培育网络通信、旅游、休闲、文化、健康等服务性消费,从而带动相关商品的消费,让服务消费成为推动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一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大对信息网络、文化、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的投入,对现代服务业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政策优惠以扶持其发展;二是改革分配体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服务性消费能力;三是要转变居民消费观念,积极推进服务消费,引导居民消费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
目前,消费市场秩序不规范,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政府要加大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保证居民消费安全。一是要从法律层面改革监管机制,提高消费者在消费上的法律地位;二是加强监管力度,各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三是要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四是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发挥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的力量,构建一个强大的社会监督网,让违法乱纪者得到应有的惩罚。